比比皆是的解释

比比皆是的解释
比比:一个挨一个。到处都是,形容极其常见。解释
bǐ bǐ jiē shì拼音
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犯白刃,蹈煨炭,断死于前者,比是也。”宋·包拯《请救济江淮饥民疏》:“年亢旱,民食艰阻,流亡者比比皆是。”出处
bbjs简拼
ㄅㄧˇ ㄅㄧˇ ㄐㄧㄝ ㄕㄧˋ注音
常用成语程度
四字成语字数
中性成语色彩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与物用法
主谓式成语结构
古代成语年代
俯拾即是 比比皆然 举目皆是近义
上自朝廷,下至草野,比比皆是。 ★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二回例子
can be found everywhere翻译
匕;七;复试全对谜语
皆,不能读作“jié”。正音
  1. 到处都是,形容很多。【例】如今赶时髦的人,比比皆是。
来源:简编版
  1. 到处都是。形容很多。元.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.卷六.丧师衰经》:「世道不古久矣!朝为师生而暮若途人者,比比皆是。」《红楼梦》第二回:「上自朝廷,下至草野,比比皆是。」也作「比比皆然」、「比肩皆是」。
来源:修订版
  1. 比比,每每、频频。「比比皆是」形容到处都是。语本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。△「比肩皆是」、「摩肩接踵」、「触目皆是」
  2. 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张仪说秦王曰:「臣闻之,弗知而言为不智,知而不言为不忠。为人臣不忠当死,言不审亦当死。虽然,臣愿悉言所闻,大王裁其罪。臣闻,天下阴燕阳魏,连荆固齐,收余韩成从,将西南以与秦为难。臣窃笑之。……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,不攻无攻相事也。出其父母怀衽1>之中,生未尝见寇也,闻战顿足徒裼2>,犯白刃,蹈煨炭3>,断死于前者比比4>是也。……」 〔注解〕 (1) 怀衽:怀抱,胸前衣襟。衽,衣襟。 (2) 顿足徒裼:以脚跺地,空手露体。徒,空。裼,音ㄒ|ˊ,袒露。 (3) 煨炭:热灰火炭。煨,音ㄨㄟ,热灰。 (4) 比比:宋鲍彪本《战国策》「比」下多一「比」字,兹据补。
  3.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,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,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,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,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,进而统一天下。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,赏罚不明,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,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,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。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,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。而秦国制度完备,信赏必罚,人民「闻战顿足徒裼,犯白刃,蹈煨炭,断死于前者比是也」,意谓:人民都勇于赴死,为国家效命,不怕刀枪火炭,断然战死沙场之人「比比是也」。因此,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,只要政策得当。就用「比肩」来表示很多。后来「比比皆是」这个成语就从「比是也」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到处都是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比比皆是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比bǐ较量高低、长短、远近、好坏等:比赛。比附。对比。评比。能够相匹:今非昔比。无与伦比。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:三比二。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、分数等关系:比例。比值。譬喻,摹拟:比如。比方。比兴(x宯g )(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。“比”是譬喻;“兴”是烘托)。比画。比况(比照,相比)。靠近,挨着:比比(一个挨一个,如“比比皆是”)。比肩继踵。比邻。鳞次栉比。和,亲:比顺。及,等到:比及。笔画数:4;部首:比;笔顺编号:1535
  • 皆jiē全,都:皆大欢喜。人人皆知。放之四海而皆准。都全笔画数:9;部首:白;笔顺编号:153532511
  • 是shì表示解释或分类:他是工人。《阿Q正传》的作者是鲁迅。表示存在:满身是汗。表示承认所说的,再转入正意,含有“虽然”的意思:诗是好诗,就是太长了。表示适合:来的是时候。表示任何:凡是。是活儿他都肯干。用于问句:他是走了吗?加重语气,有“的确”、“实在”的意思:天气是冷。对,合理,与“非”相对:是非。他说的是。实事求是。认为对:是古非今。各行其是。深是其言。表示应承或同意(单说一个“是”字):是,我就去。这,此:是日。是可忍,孰不可忍。比比皆是。助词,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:惟你是问。惟利是图。姓。非笔画数:9;部首:日;笔顺编号:251112134

网友查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