掩耳盗钟的解释

掩耳盗钟的解释
捂住耳朵偷钟。比喻自己欺骗自己。解释
yǎn ěr dào zhōng拼音
语出《吕氏春秋·自知》:“范氏之亡也,百姓有得锺者,欲负而走。则锺大不可负,以椎毁之,锺怳然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。”出处
掩耳盗鐘繁体
yedz简拼
ㄧㄢˇ ㄦˇ ㄉㄠˋ ㄓㄨㄙ注音
一般成语程度
四字成语字数
贬义成语色彩
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自欺欺人用法
偏正式成语结构
古代成语年代
掩耳盗铃近义
明·杨慎《希夷易图》:“《后天图》见于邵伯温之序。朱子因其出希夷而讳之,殆掩耳盗钟也。”例子
来源:简编版
  1. 比喻自欺欺人。参见「盗钟掩耳」条。《资治通鉴.卷一八四.隋纪八.恭帝义宁元年》:「此可谓『掩耳盗钟』,然逼于时事,不得不尔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义参「掩耳盗铃」。见「掩耳盗铃」条。
  2. 此处所列为「掩耳盗铃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 《吕氏春秋.不苟论.自知》荆成、齐庄,不自知而杀;吴王、智伯,不自知而亡;宋、中山,不自知而灭;晋惠公、赵括,不自知而虏;钻荼、庞涓、太子申,不自知而死。败莫大于不自知。范氏1>之亡也,百姓有得钟2>者,欲负3>而走。则钟大不可负,以椎4>毁之,钟况然5>有音。恐人闻之而夺己也,遽揜其耳6>。恶人闻之可也;恶己自闻之,悖矣。为人主而恶闻其过,非犹此也。 〔注解〕 (1) 范氏:范吉射,春秋时晋卿,生卒年不详。范武子后代,后为智伯所灭。 (2) 钟:同「钟」,古代一种中空,用铜或铁制成之打击乐器。宋.吴曾《能改斋漫录.卷五.辨误》:「谚有『掩耳偷铃』,非铃也,钟也。」 (3) 负:以肩背物。 (4) 椎:音ㄓㄨㄟ。敲打东西之器具。 (5) 况然:状声词,敲钟时所发出之声音。 (6) 遽揜其耳:急忙掩住耳朵。遽,音ㄐㄩˋ,急忙。揜,音|ㄢˇ,通「掩」,遮盖。
  3. 此处所列为「掩耳盗铃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「掩耳盗铃」之「铃」,典源作「钟」。「钟」同「钟」。春秋时,晋国的范吉射被智伯消灭后,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钟,想把他偷走。可是这钟实在是太大了,根本无法背走,于是就打算把钟敲碎后再一块一块的拿走。可是一动手敲,钟便发出洪亮的响声。他怕这钟声会引来他人的抢夺,于是急忙将自己双耳摀住,以为这样自己听不见,那么别人也就听不到了。后来这个愚蠢行为的故事被浓缩成「掩耳盗铃」,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且妄想借以瞒骗他人。出现「掩耳盗铃」的书证如明.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.卷二.列朝.朝觐官进献》:「夫既曰官银,那有无碍之理,真掩耳盗铃也。」然而从古书里的记载,却不难看出早期文献的「铃」都是作「钟」,例如北齐.刘昼《刘子.卷二.慎独》用的就是「盗钟掩耳」,《梁书.卷一.武帝本纪上》又省作「盗钟」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掩耳盗钟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掩yǎn遮蔽,遮盖:掩护。掩体。掩饰。掩映。掩盖。掩蔽。掩埋。掩人耳目。瑕不掩瑜。藏瑕掩疵。关,合:掩闭。掩门。掩卷。门、窗、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:掩了手。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:掩杀。掩击。掩袭。笔画数:11;部首:扌;笔顺编号:12113425115
  • 盗dào偷窃,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:盗窃。盗贼。盗伐。盗掘。盗运。盗卖。盗用。盗名欺世(亦称“欺世盗名”)。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:海盗。强盗。窃国大盗。匪窃偷笔画数:11;部首:皿;笔顺编号:41353425221
  • 钟(①钟③鐘④钟⑧鍾)zhōng金属制成的响器,中空,敲时发声:警钟。编钟(古代乐器。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,用小木槌击奏。各时代形制大小不一,枚数也不同)。钟鼎(古铜器总称,上面铭刻文字)。计时的器具:钟表(钟和表的总称)。座钟。钟鸣漏尽(晨钟已鸣,夜漏将尽。喻年届迟幕)。指某个一定的时间,小时:钟头(小时,如“开了一个钟钟的会”)。杯子。集中,专一:钟情(感情专注)。钟爱(特别爱)。钟灵毓秀(指美好的自然环境产生优秀的人物)。古代器名,一种圆形铜壶。中国古代计量单位,春秋时齐国以十釜为“钟”(标准不一)。姓。           笔画数:9;部首:钅;笔顺编号:311152512

网友查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