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耳之言的解释

逆耳之言的解释
听起来不舒服的话(多指尖锐、中肯的劝告或批评)。解释
nì ěr zhī yán拼音
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张纮传》:“而忠臣挟难进之术,吐逆耳之言,其不合也,不亦宜乎。”出处
nezy简拼
ㄋㄧˋ ㄦˇ ㄓㄧ ㄧㄢˊ注音
常用成语程度
四字成语字数
中性成语色彩
作宾语;指不顺耳的话用法
偏正式成语结构
古代成语年代
逆耳良言近义
你不要讨厌我的逆耳之言。例子
bitter(home) truth翻译
来源:简编版
  1. 不中听、不顺耳的话,通常指忠告。《三国志.卷五三.吴书.张严程阚薛传.张纮》:「而忠臣挟难进之术,吐逆耳之言,其不合也,不亦宜乎!」晋.孙楚〈为石仲容与孙皓书〉:「夫治膏肓者,必进苦口之药;决狐疑者,必告逆耳之言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义参「忠言逆耳」。见「忠言逆耳」条。
  2. 此处所列为「忠言逆耳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 #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1>夫良药苦于口,而智者劝而饮之。知其入而已2>己疾也;忠言拂3>于耳,而明主听之,知其可以致功也。 〔注解〕 (1) 典故或见于《史记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、《孔子家语.卷四.六本》。 (2) 已:停止、结束。 (3) 拂:音ㄈㄨˊ,违逆不顺。〔参考资料〕 ■《史记.卷五五.留侯世家》沛公入秦宫,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,意欲留居之。樊哙谏沛公出舍,沛公不听。良曰:「夫秦为无道,故沛公得至此。夫为天下除残贼,宜缟素为资。今始入秦,即安其乐,此所谓『助桀为虐』。且『忠言逆耳利于行,毒药苦口利于病』,愿沛公听樊哙言。」沛公乃还军霸上。■《孔子家语.卷四.六本》孔子曰:「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,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。汤武以谔谔而昌,桀纣以唯唯而亡。君无争臣,父无争子,兄无争弟,士无争友,无其过者,未之有也。故曰:『君失之,臣得之;父失之,子得之;兄失之,弟得之;己失之,友得之。』是以国无危亡之兆,家无悖乱之恶,父子兄弟无失,而交友无绝也。」
  3. 此处所列为「忠言逆耳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战国七雄中的韩国,因为饱受强邻秦国的威胁,加上国君无能,人心涣散,以致内忧外患交迫,随时都可能亡国。韩非身为韩国的诸公子之一,曾在荀子门下受业学习,希望能用一己之才,为国效力,挽救国势。他虽屡次上书劝谏韩王,却无法受到重用。于是他把满窗u芦漫硵t雄心,写成《韩非子》一书。在《韩非子.外储说左上》中提到︰有用的药,吃起来虽然觉得很苦,但是聪明的人却会勉强自己喝下它,因为知道吃下之后能够治好自己的病;忠直的话语,听起来让人很难受,但是英明的君主却会听从,因为知道采纳之后可以成就大业。后来「忠言逆耳」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表示诚恳正直的规劝往往刺耳,而不易被人接受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逆耳之言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逆nì方向相反,与“顺”相对:逆流。逆行。逆风。逆转(zhu僴 )(局势恶化)。莫逆之交。抵触,不顺从:忤逆。忠言逆耳。背叛,背叛者或背叛者的:叛逆。逆产。迎接:逆旅(旅店)。预先:逆料(预料)。顺笔画数:9;部首:辶;笔顺编号:431523454
  •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(通称“耳朵”):~背(bèi)。~垂。~鬓厮磨(mó)。~穴。~聪目明。~濡目染。2 像耳朵的东西:木~。银~。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:~房。鼎~。4 听说:~闻。~软。~顺(指年至六十,听到别人的话,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,后指人六十岁)。5 文言助词,而已,罢了:想当然~。6 文言语气词(大致同“矣”):“且壮士不死则已,死即举大名~”。
  • 之zhī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笔画数:3;部首:丶;笔顺编号:454
  • 言yán讲,说:言说。言喻。言道。言欢。言情。言必有中(zh恘g )(一说就说到点子上)。说的话:言论。言辞(亦作“言词”)。语言。言语。言简意赅。汉语的字:五言诗。七言绝句。洋洋万言。语助词,无义:言归于好。“言告师氏,言告言归”。姓。行笔画数:7;部首:言;笔顺编号:4111251

网友查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