咄咄怪事的解释

咄咄怪事的解释
表示吃惊的声音。形容不合常理,难以理解的怪事。解释
duō duō guài shì拼音
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黜免》:“殷中军(殷浩)被废在信安,终日恒书空作字,扬州吏民寻义逐之,窃视,唯作‘咄咄怪事’四字而已。”出处
咄咄恠事繁体
ddgs简拼
ㄉㄨㄛ ㄉㄨㄛ ㄍㄨㄞˋ ㄕㄧˋ注音
常用成语程度
四字成语字数
中性成语色彩
作宾语;与“岂非”、“真是”等连用用法
偏正式成语结构
古代成语年代
莫名其妙 不可思议近义
噫!一小说之微,而竟有如斯之法律,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,亦咄咄怪事,咄咄怪事。 ★清·陶曾佑《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》例子
monstrous absurdity翻译
竹子开玫瑰花谜语
咄,不能读作“chū”。正音
来源:简编版
  1. 语出《晋书.卷七七.殷浩传》:「浩虽被黜放,口无怨言,九神委命,谈咏不辍,虽家人,不见其有流放之戚。但终日书空,作『咄咄怪事』四字而已。」令人感到惊奇,不可思议的事情。宋.杨万里〈明发栖隐寺〉诗:「如何今晨天地间,咄咄怪事满眼前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咄咄,感叹声、惊怪声。「咄咄怪事」指令人感到惊讶,不可思议的事情。#语出南朝宋.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黜免》。△「书空咄咄」
  2. #南朝宋.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黜免》殷中军1>被废,在信安,终日□2>书空作字。扬州吏民寻义逐之3>,窃视,唯作「咄咄4>怪事」四字而已。 〔注解〕 (1) 殷中军:殷浩(西元?∼356),字深源,晋陈郡长平人。识度清远,好老易,负有盛名。初为庾亮记室参军,后起为建武将军。朝廷欲平关河,以浩为中军将军,以平定中原为己任。征姚襄兵败,废为庶人。 (2) □:同「恒」,一直。 (3) 寻义逐之:推求缘由。 (4) 咄咄:音ㄉㄨㄛˋ ㄉㄨㄛˋ。感叹声、惊怪声。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《晋书.卷七七.殷浩列传》
  3. 殷浩是晋代的大将军,和另一位将军桓温齐名,两人实力位阶相当,时常明争暗斗。殷浩原被封为中军大将军,要带兵平定关河的乱事。但在征讨姚襄时失败,桓温抓到这个机会上书皇帝,尽诉殷浩的罪状,使殷浩因此被贬为庶人,离开京城迁居到南方。殷浩被贬之后,仍然过著平静的生活,毫无怨言,只是每天对空写字。当地居民都很好奇,偷看他到底在写什么,但就只看他写「咄咄怪事」四个字。可见殷浩虽嘴巴不说,心里仍然是气愤不平。「咄咄」是惊叹声,表示难以置信之意。《太平御览.卷五○.地部一五.可蓝山》引《凉州记》:「定据平凉,登此山,有群狐遶之而鸣,射之,竟不得一,定乃叹曰:『咄咄!此亦怪事也。』」即是叙述赫连定登可蓝山时,有好多只的狐狸绕著他嚎叫,赫连定拉弓射牠们,却一只都射不到,因而惊叹地说:「真是怪事!」。后来「咄咄怪事」演变为成语,用来指令人感到惊讶,不可思议的事情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咄咄怪事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咄duō〔咄咄〕表示惊怪,如“咄咄怪事。”表示呵叱:“咄!你这光棍!那么简单”。笔画数:8;部首:口;笔顺编号:25152252
  • 怪guài奇异,不平常:怪诞(离奇古怪)。怪事。怪物。怪讶。怪圈(qu乶 )。怪话。怪异。奇形怪状。惊奇:大惊小怪。怪不得。传说中的妖魔之类:鬼怪。妖怪。性情乖僻或行为异样的人:怪癖(古怪的癖好)。怪僻(古怪)。很,非常:怪好的天气。怨,责备:不怪你。怪罪。怪怨。笔画数:8;部首:忄;笔顺编号:44254121
  • 事shì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:事情。事件。事业。变故:事故(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,如工作中的死伤等)。事端。职业:谋事(指找职业)。关系和责任:你走吧,没你的事了。办法:光着急也不是事儿,还得另找出路。做,治:不事生产。无所事事。服侍:事父母。笔画数:8;部首:亅;笔顺编号:12515112

网友查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