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比皆然的解释

比比皆然的解释
比比:处处。到处都是。形容多。同“比比皆是”。解释
bǐ bǐ jiē rán拼音
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五十三回:“将无固守之志,兵无敢死之心,人情趋利,比比皆然。”出处
bbjr简拼
常用成语程度
四字成语字数
中性成语色彩
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与物用法
主谓式成语结构
近代成语年代
比比皆是近义
林语堂《杂谈奥国》:“大概天才憎命运,比比皆然。”例子
Such is the case everywhere.翻译
来源:简编版
  1. 到处都是。形容很多。《隋唐演义》第五三回:「将无固守之志,兵无敢死之志,人情趋利,比比皆然。」也作「比比皆是」、「比肩皆是」。
来源:修订版
  1. 义参「比比皆是」。见「比比皆是」条。
  2. 此处所列为「比比皆是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 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张仪说秦王曰:「臣闻之,弗知而言为不智,知而不言为不忠。为人臣不忠当死,言不审亦当死。虽然,臣愿悉言所闻,大王裁其罪。臣闻,天下阴燕阳魏,连荆固齐,收余韩成从,将西南以与秦为难。臣窃笑之。……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,不攻无攻相事也。出其父母怀衽1>之中,生未尝见寇也,闻战顿足徒裼2>,犯白刃,蹈煨炭3>,断死于前者比比4>是也。……」 〔注解〕 (1) 怀衽:怀抱,胸前衣襟。衽,衣襟。 (2) 顿足徒裼:以脚跺地,空手露体。徒,空。裼,音ㄒ|ˊ,袒露。 (3) 煨炭:热灰火炭。煨,音ㄨㄟ,热灰。 (4) 比比:宋鲍彪本《战国策》「比」下多一「比」字,兹据补。
  3. 此处所列为「比比皆是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张仪是战国时代有名的谋士,《战国策.秦策一》里记载他游说秦惠王,向秦王分析当时的国际情势,提出自己的连横政策,以打破六国合纵之约,进而统一天下。他认为六国普遍国库空虚,赏罚不明,以致军民到了战场上,看到敌人都四处逃散,然后怪罪人民不能效忠。其实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,赏罚不明确所造成的。而秦国制度完备,信赏必罚,人民「闻战顿足徒裼,犯白刃,蹈煨炭,断死于前者比是也」,意谓:人民都勇于赴死,为国家效命,不怕刀枪火炭,断然战死沙场之人「比比是也」。因此,秦国有实力并吞六国,只要政策得当。就用「比肩」来表示很多。后来「比比皆是」这个成语就从「比是也」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到处都是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比比皆然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比bǐ较量高低、长短、远近、好坏等:比赛。比附。对比。评比。能够相匹:今非昔比。无与伦比。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:三比二。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、分数等关系:比例。比值。譬喻,摹拟:比如。比方。比兴(x宯g )(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。“比”是譬喻;“兴”是烘托)。比画。比况(比照,相比)。靠近,挨着:比比(一个挨一个,如“比比皆是”)。比肩继踵。比邻。鳞次栉比。和,亲:比顺。及,等到:比及。笔画数:4;部首:比;笔顺编号:1535
  • 皆jiē全,都:皆大欢喜。人人皆知。放之四海而皆准。都全笔画数:9;部首:白;笔顺编号:153532511
  • 然rán对,是:然否。不然。不以为然。以为对,答应,信守:然纳(以为对而采纳)。然诺(许诺,信守诺言)。这样,如此:当然。然后。然则。表示一种语气(a.表决定,犹焉,如“寡人愿有言然”;b.表比拟,犹言一般,如“如见其肺肝然”)。用于词尾,表示状态:显然。忽然。飘飘然。古同“燃”。笔画数:12;部首:灬;笔顺编号:354413444444

网友查询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