焉的解释
焉
yān
与介词“于”加代词“是”相当:心不在焉。不复出焉。
乃,才:必知乱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。
文言疑问词,怎么,哪儿:且焉置土石?
文言助词:又何戚焉。
笔画数:11;
部首:灬;
笔顺编号:12121154444
简介
yān
与介词“于”加代词“是”相当:心不在焉。不复出焉。
乃,才:必知乱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。
文言疑问词,怎么,哪儿:且焉置土石?
文言助词:又何戚焉。
笔画数:11;
部首:灬;
笔顺编号:12121154444
简介
- 代名词。用以表示指示,相当于「之」、「彼」、「这里」。如:「心不在焉」。
- 岂、如何。如:「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」
- 语助词。置于句末,表示肯定的语气。相当于「也」、「矣」、「呢」。如:「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」
- 词缀。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,表示状态,相当于「然」、「样子」。如:「忽焉」、「休休焉」、「戚戚焉」。
- 代词:(1) 表示指示,相当于「之」、「彼」、「这里」。【例】心不在焉 (2) 表示疑问,相当于「何」、「哪里」、「什么」。【例】焉得谖草,言树之背。(《诗经.卫风.伯兮》)
- 合义词。相当于「于是」、「于此」、「于之」。【例】制,岩邑也,虢叔死焉。(《左传.隐公元年》)
- 岂、如何。【例】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
- 助词。置于句末,表示肯定的语气。相当于「也」、「矣」、「呢」。【例】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(《列子.汤问》)
- 词缀。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,表示状态,相当于「然」、「样子」。【例】忽焉、休休焉、戚戚焉
- 具指示作用,此、这里。如:「心不在焉」。《论语.卫灵公》:「众好之,必察焉。」
- 疑问称代,主要用于询问处所。《列子.汤问》:「以君之力,曾不能损魁父之丘,如太行、王屋何?且焉置土石?杂曰:『投诸渤海之尾,隐土之北。』」
- 兼有介词加代词的功能,相当于「于此」。《左传.隐公元年》:「制,岩邑也。虢叔死焉,佗邑唯命。」《荀子.劝学》:「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。」
- 具反诘作用。相当于「岂」、「如何」、「哪里」。如:「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。」《论语.先进》: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。」《史记.卷一一七.司马相如列传》:「且夫齐楚之事又焉足道邪!」
- 相当于「于」。《孟子.尽心上》:「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,以其小者信其大者,奚可哉?」
- 承接上文,以表示后果。相当于「乃」、「就」。《墨子.兼爱上》:「必知乱之所自起,焉能治之。」
- 表示语气,置句末:(1) 表示肯定。相当于「也」、「矣」。唐.柳宗元〈封建论〉:「夫假物者必争,争而不已,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。」(2) 表示疑问。相当于「耶」、「呢」。《史记.卷六一.伯夷列传》:「及夏之时,有卞随、务光者,此何以称焉?」(3) 表示感叹。相当于「啊」。《史记.卷一○二.张释之冯唐列传.张释之》:「使其中无可欲者,虽无石椁,又何戚焉!」
- 表示宾语前置于动词述语。《左传.隐公六年》:「我周之东迁,晋、郑焉依。」《左传.襄公三十年》:「安定国家,必大焉先。」
- 表示状态,用于形容词或副词词尾。相当于「然」、「样子」。如:「于我心有戚戚焉。」《书经.秦誓》:「其心休休焉,其如有容。」《论语.子罕》:「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。」
焉字相关成语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