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的组词

于徐 yú xú1.安然自得貌。
南徐 nán/nā xú1.古代州名。东晋侨置徐州于京口城,南朝宋改称南徐,即今江苏省镇江市。历齐梁陈,至隋开皇年间废。 2.亦称"南路徐"。指南朝梁徐君蒨。君蒨与当时的鱼弘皆以豪华奢侈着称。
款徐 kuǎn xú1.从容徐缓貌。
疾徐 jí xú1.快慢。
安徐 ān xú1.安详从容。
应徐 yīng/yìng xú1.汉应玚﹑徐干的并称。二人以诗文著名,为曹丕﹑曹植所礼遇。后亦用以泛称有才华的宾客。
徐冯 xú féng/píng1.传说中周时的隐士。
徐吾 xú wú/yù1.战国齐女子名。有辩才。尝夜织,家贫而烛屡不给,欲与邻女李吾之属会烛,李辞之,徐吾责以大义曰:"夫一室之中,益一人烛不为暗,损一人烛不为明,何爱东壁之余光,不使贫妾得蒙见哀之恩,长为妾役之事,使诸君常有惠施于妾,不亦可乎?"李莫能应,遂复与夜,终无后言。事见汉刘向《列女传.齐女徐吾》。 2.复姓。春秋郑国有徐吾犯。见《通志.氏族四》。
徐回 xú huí1.缓慢地回旋运转。
徐夷 xú yí1.即徐戎。
徐宅 xú zhái1.古代徐戎所居之地,指徐国。在今淮河中下游,即江苏西北部和安徽东北部一带。
徐巿 xú fú1.秦方士,齐人。
徐徐 xú xú1.迟缓;缓慢。 2.安稳貌;宽舒貌。
徐戎 xú róng1.古族名。东夷之一。夏至周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。周初建立徐国,在东夷中最称强大,曾数次联合淮夷等抗周。春秋时曾为楚所败,周敬王八年(公元前512年)为吴国所并。 2.泛指异族。
徐方 xú fāng1.指古徐国。 2.指徐州。
徐榻 xú tà1.见"徐稺榻"。
徐疾 xú jí1.或慢或快。
徐行 xú xíng/háng1.缓慢前行。
徐衍 xú yǎn1.相传周末时人,因恶周末之乱,投海而死。
轻徐 qīng xú1.轻而缓慢。
颜徐 yán xú1.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徐浩的并称。
徐偃笔 xú yǎn bǐ1.指毫锋柔韧便于书写的毛笔。相传徐偃王有筋而无骨,故以为喻。
徐再思 xú zài sī/sāi元代散曲家。字德可,号甜斋,嘉兴(今属浙江)人。生平不详。与贯云石(号酸斋)齐名,散曲风格清丽,多写景物、恋情。后人合辑二人作品,编为《酸甜乐府》。
徐夫人 xú fū/fú rén1.战国赵人,以藏锋利匕首闻名。荆轲刺秦王所用匕首即得自徐夫人。事见《战国策.燕策三》。《史记.刺客列传》亦载此事。司马贞索隐:"徐,姓;夫人,名。谓男子也。"
徐庾体 xú yǔ tǐ/tī/bèn1.南朝梁徐摛﹑徐陵父子及庾肩吾﹑庾信父子,诗文绮艳,当时称为"徐庾体"。
徐稺榻 xú zhì tà1.指东汉陈蕃为徐稺特设之榻。陈蕃为太守,在郡不接宾客,唯稺来特设一榻,去则悬之。事见《汉书.徐稺传》。后用为好客之典。
迎徐榻 yíng xú tà1.东汉豫章人徐稺安贫乐道,恭俭义让,屡辟不就,世称高士。太守陈蕃敬之爱之,为稺特设一榻,去则悬之。事见《后汉书.徐稺传》。后以"迎徐榻"表示敬贤礼士或称颂来客德高望重。
城北徐公 chéng běi xǘ gōng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。后作美男子的代称。
徐妃半面 xú fēi bàn miàn徐妃:指梁元帝妃徐氏;半面:半个面容。徐妃事梁元帝,仅妆饰半个面容。后表示只看到一半或一部分,而没有看到全貌。
徐州会战 xú zhōu huì zhàn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。1938年1月下旬,日军为打通津浦铁路,调集二十四万人,分南北两路夹击徐州。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率军约六十万防守徐州。南线日军第十三师团陷蚌埠后,被阻于淮河。北线日军在台儿庄遭中国守军顽强抗击,被歼万余人。日军改变战法,以少数兵力牵制正面守军,集中八个师团向西迂回包围徐州。守军遂向皖豫边界突围。5月19日,徐州陷落。

徐的解释



缓,慢慢地:徐步。徐缓。徐图。徐徐。
姓。
缓疾

笔画数:10;
部首:彳;
笔顺编号:3323411234


徐字开头的组词

徐字在中间的组词

徐字结尾的组词

徐字二字组词

徐字三字组词

徐字四字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