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的组词

东寺 dōng sì1.古代东宫官署率更寺的别称。掌宗族﹑礼乐﹑刑罚及漏刻。
乡寺 xiāng sì1.乡村寺庙。 2.指乡学。
云寺 yún sì1.指高山上的寺院。
佛寺 fó/fú/bì/bó sì佛教的庙宇。
朝寺 cháo sì1.朝廷的官署。
法寺 fǎ sì1.大理寺的别称。泛指掌管刑狱的官署。
玄寺 xuán sì1.道场。
禅寺 chán sì1.佛寺。
城寺 chéng sì1.官舍。
宫寺 gōng sì1.皇宫和官署。
寺卿 sì qīng1.九寺大卿的简称。汉称太常﹑光禄勋﹑卫尉﹑太仆﹑廷尉﹑大鸿胪﹑宗正﹑大司农﹑少府的长官为九寺大卿,以后各朝名称略有不同。亦以泛指显宦。
寺寝 sì qǐn1.祠庙的后殿。
寺棘 sì jí1.大理寺的别称。古代听讼于棘木之下,大理寺为掌刑法的最高机关,故名。
寺署 sì shǔ1.官署。
寺臣 sì chén1.宦官的别称。
尼寺 ní sì1.尼姑所住的寺院。 2.借指天主教修女院。
营寺 yíng sì1.指文武官署。
麟寺 lín sì1.古代官署名。宗人府的别称。
保圣寺 bǎo shèng sì1.在江苏吴县甪直镇。寺创建于梁天监二年,唐至清均修建。寺内天王殿为宋代遗物,木构虽大部分为明代遗物,但还保存宋代建筑传统的制作手法。寺内原有十八尊罗汉塑像,相传为唐杨惠之所作,1927年寺遭大火,现仅存九尊。罗汉形态逼真,形体比例适度,刀法浑厚有力,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点,为我国较有代表性的塑像之一。
北寺塔 běi sì tǎ1.原名报恩寺塔。在江苏苏州市旧城北部北寺内,为苏州名胜。相传为三国孙权之母吴夫人建造,现存建筑是南宋绍兴年间所重修。八面九层,可供登临。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楼阁式砖木结构古塔。
北寺狱 běi sì yù1.东汉黄门署属下的监狱。主鞫禁将相大臣。因署在宫省北﹐故名。
水西寺 shuǐ xī sì1.古寺名。建在安徽省泾县水西山,故称。已圮。
法源寺 fǎ yuán sì1.著名古刹之一。在今北京市宣武区。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,时名悯忠寺。明正统二年重修,改称崇福寺。清雍正十二年重修,赐额"法源寺"。参阅《嘉庆一统志.顺天府四.寺观》。
灵岩寺 líng yán sì1.在江苏省吴县灵岩山。寺址原为春秋时吴王夫差馆娃宫遗址。为中国佛教净土宗著名道场之一。 2.在浙江乐清雁荡山灵岩峰。宋太平兴国中建。
礼拜寺 lǐ bài sì清真寺。
少林寺 shào lín sì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拳术的发源地。在河南省登封县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。建于公元495年。527年,古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寺,传授佛教禅宗,遂成禅宗祖庭。唐初最盛时有房屋五千多间。现存山门、客堂、达摩亭、千佛殿和东西配殿。寺西塔林,有墓塔二百三十余座,是中国最大的塔群。寺右有面壁石,西北有面壁庵,相传即达摩面壁九年处。唐以后,僧人常习武艺,以少林派拳术著称。参阅《清一统志.河南府.寺观》。
报恩寺 bào ēn sì1.古寺名。旧址在今苏州市。相传本为三国吴孙权母吴夫人所建之通玄寺。唐开元中改名开元寺。唐末毁于兵燹。后周显德中,吴越重建寺,移唐报恩山(支硎山)之报恩寺匾额于此,遂袭其名。寺有宝塔十一级,遭火后,南宋绍兴间重建,即现存之北寺塔。参阅宋朱长文《吴郡图经续记.寺院》。
隆兴寺 lóng xīng sì1.寺名。俗称正定大佛寺。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。创建于隋开皇六年(公元586年)。原名龙藏寺。宋时重建后改龙兴寺。清康熙年间改今名。寺内大悲阁高33米。阁中高达22米的铜制大悲菩萨像铸于宋开宝四年(公元971年)﹐为中国古代铸铜艺术的杰作。寺内保存的隋代《龙藏寺碑》是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。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香山寺 xiāng shān sì1.寺名。(1)在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龙门山上,后魏时建。(2)北京市西郊香山上,古有香山寺。参见"香山"。
古寺青灯 gǔ sì qīng dēng古寺:年代久远的寺庙;青灯: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,其光发青。形容虔诚修行者生活的凄苦与寂寞。

寺的解释



古代官署名:太常寺(古代掌管宗庙礼仪的官署)。鸿胪寺(略同于现代的礼宾司)。
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:佛寺。寺观(gu刵 )。
伊斯兰教徒礼拜、讲经的地方:清真寺。

笔画数:6;
部首:寸;
笔顺编号:121124


寺字开头的组词

寺字在中间的组词

寺字结尾的组词

寺字二字组词

寺字三字组词

寺字四字组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