耨的组词
耒耨 | lěi nòu1.犁与锄。亦泛指农具。 |
耕耨 | gēng nòu1.耕田除草。亦泛指耕种。 2.喻辛勤钩稽探索。 |
厮耨 | sī nòu1.谓亲昵;相爱。 |
春耨 | chūn nòu1.春耕。 |
水耨 | shuǐ nòu1.灌水除草。古代的一种耕作法。 |
火耨 | huǒ nòu1.犹火耕。 |
笃耨 | dǔ nòu1.亦作"笃?"。亦作"笃傉"。亦作"笃禄"。 2.香木名。树如杉桧﹐羽状复叶﹐夏日开小花﹐圆锥花序﹐切破其茎﹐则树脂流出﹐香气浓郁﹐名笃耨香﹐可作香料及供药用。 |
垦耨 | kěn nòu1.犹耕耘。 |
耘耨 | yún nòu1.犹耕耘。一般指中耕措施。 |
耨耕 | nòu gēng1.泛指农活。 |
芸耨 | yún nòu1.耘耨。除草;耕种。芸,通"耘"。 |
薅耨 | hāo nòu1.除草。 |
讲耨 | jiǎng nòu1.犹讲治。治草为耨﹐借指治学。语本《礼记.礼运》﹕"陈义以种之﹐讲学以耨之。" |
鉏耨 | chú nòu1.鉏和耨。借指耕作。 |
针耨 | zhēn nòu1.谓以针代耨﹐替人作针线来维持生计。 |
铫耨 | diào/tiáo/yáo nòu1.亦作"铫鎒"。 2.铫和耨。锄田的用具。 |
锄耨 | chú nòu1.锄土薅草。 2.指锄耨后的碎土块。 |
阿耨 | ā nòu1.佛教语。意译为极微。今译为原子。 2.见"阿耨达池"。 |
白笃耨 | bái dǔ nòu1.笃耨香中色白而透明者。产于真腊(今柬埔寨)。为名贵的香料。 |
耨斡 | nòu wò/guǎn1.契丹语。皇后的尊称。 |
耒耨之教 | lěi nòu zhī jiào耒耨:农具。农事耕作方法的传授。指教民务农。 |
耒耨之利 | lěi nòu zhī lì耒耨:农具。比喻耕作所得的利益。 |
阿耨多罗 | ā nòu duō luó1.梵语Anuttara的译音。意译为"无上"。 |
刀耕火耨 | dāo gēng huǒ nòu耨:除草。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,以灰肥田。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。 |
深耕易耨 | shēn gēng yì nòu易耨:勤于除草。深耕细做,及时除草。比喻精心耕种。 |
火耕水耨 | huǒ gēng shuǐ nòu耨:除草。用火来耕种,用水来除草。古代一种原始耕种方式。 |
火耨刀耕 | huǒ nòu dāo gēng犹火耕。多指比较原始的耕作方法。 |
耨盌温敦 | nòu wǎn wēn dūn/duì1.女真姓。金有耨盌温敦思忠﹑耨盌温敦谦﹑耨盌温敦兀带。《金史》并有传。 |
阿耨达山 | ā nòu dá shān1.即昆仑山。《史记.司马相如列传》﹕"经营炎火而浮弱水兮"张守节正义引唐李泰等《括地志》﹕"阿耨达山﹐一名昆仑山﹐其山为天柱﹐在雍州西南一万五千三百七十里。"耨﹐一本作"傉"。宋李石《续博物志》卷三﹕"释氏《西域志》﹕阿耨达山上有大渊水﹐宫殿楼观甚大。即昆仑山。穆天子所至﹐即阿耨达宫也。"一说﹐即冈底斯山﹐在西藏自治区南部。 |
阿耨达池 | ā nòu dá chí1.梵语Anavatapta的译音。意译为"无热恼"。池名。唐代称为无热恼池。此池在五印度北﹐大雪山北香山南﹐二山之中。唐玄奘《序》作"阿那婆答多池"。 |
耨的解释
nòu
古代锄草的农具。
锄草:深耕易耨。
笔画数:16;
部首:耒;
笔顺编号:11123413115341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