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不识之无》的解释

不识之无的解释
拼音: bù shì zhī wú
bù shí zhī wú
连“之”字、“无”字都不认识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。 解释
  1. 之无,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,即能辨别「之」、「无」二字。见《旧唐书.卷一六六.白居易传》。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。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清.黄景仁〈除夕述怀〉诗:「有儿名一生,废学增痴憨;曾不识之无,但索梨与柑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连「之」、「无」二字都不认识,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#典出唐.白居易〈与元九书〉。
  2. #唐.白居易〈与元九书〉(据《全唐文.卷六七五.白居易》引)仆1>始生六、七月时,乳母2>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「无」字、「之」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3>。后有问此二字者,虽百十其试,而指之不差。则仆宿习之缘,已在文字中矣。及五、六岁,便学为诗;九岁,谙识声韵;十五、六始知有进士,苦节读书;二十已来,昼课赋,夜课书。间又课诗,不遑寝息矣,以至于口舌成疮,手肘成胝。既壮,而肤革不丰盈,未老而齿发早衰白,瞥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,动以万数,盖以苦学力文所致。 〔注解〕 (1) 仆:我,自谦之词。 (2) 乳母:专司授乳及看护幼儿的仆妇。 (3) 默识:暗中记诵在心。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《新唐书.卷一一九.白居易列传》
  3.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写给友人的信中,说到自己六、七个月大时,即能辨别「之」、「无」二字。后世便以「之」、「无」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,如:「略识之无」、「粗识之无」、「稍识之无」、「仅识之无」等,都指识字不多,学问不高之意,而「不识之无」则用来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不识之无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不bù副词。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没有不fǒu古同“否”,不如此,不然。没有笔画数:4;部首:一;笔顺编号:1324
  • 识(識)shí知道,认得,能辨别:识辨。识破。识相(xi刵g )。识途老马。所知道的道理:知识。常识。辨别是非的能力:见识。远见卓识。识(識)zhì记住:博闻强识。标志,记号。笔画数:7;部首:讠;笔顺编号:4525134
  • 之zhī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笔画数:3;部首:丶;笔顺编号:454
  • 无(無)wú没有,与“有”相对;不:无辜。无偿。无从(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)。无度。无端(无缘无故)。无方(不得法,与“有方”相对)。无非(只,不过)。无动于衷。无所适从。有笔画数:4;部首:一;笔顺编号:1135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