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捻子》的解释
拼音:
niǎn zi
niǎn/niē zǐ
1.亦称"捻军"。清代中叶后,在安徽﹑江苏北部和山东﹑河南等边境的农民反压迫武装。 2.亦称"捻儿"。用纸﹑纱等做成的条形或带状物。多作点燃或引火用。 解释
1.亦称"捻军"。清代中叶后,在安徽﹑江苏北部和山东﹑河南等边境的农民反压迫武装。 2.亦称"捻儿"。用纸﹑纱等做成的条形或带状物。多作点燃或引火用。 解释
- 搓紧成条的绳状物。如:「药捻子」、「纸捻子」。也称为「筒子」、「捻儿」。
- 清代咸丰、同治年间活动于北方的捻匪。参见「捻匪」条。
《捻子》包含的汉字
-
捻niǎn用手指搓转(zhu刵 ):捻麻绳。搓成的条状物:灯捻儿。捻niē古同“捏”,用拇指和其他手指夹住。笔画数:11;部首:扌;笔顺编号:12134454544
-
子zǐ古代指儿女,现专指儿子:子女。子孙。子嗣。子弟(后辈人,年轻人)。植物的果实、种子:菜子。瓜子儿。子实。动物的卵:鱼子。蚕子。幼小的,小的:子鸡。子畜。子城。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:子弹(d刵 )。棋子儿。与“母”相对:子金(利息)。子母扣。子音(辅音)。对人的称呼:男子。妻子。士子(读书人)。舟子(船夫)。才子。古代对人的尊称;称老师或称有道德、有学问的人:孔子。先秦诸子。地支的第一位,属鼠:子丑寅卯(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)。用于计时:子时(夜十一点至一点)。子夜(深夜)。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:子爵。附加在名词、动词、形容词后,具有名词性(读轻声):旗子。乱子。胖子。个别量词后缀(读轻声):敲了两下子门。姓。女父母笔画数:3;部首:子;笔顺编号:52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