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兴师问罪》的解释

兴师问罪的解释
拼音: xīng shī wèn zuì
xīng shī wèn zuì
发动军队,声讨对方罪过。也指大闹意见,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。 解释
  1. 出兵讨伐有罪的人。后指质问别人的过错,并严加谴责。【例】他带著那瓶尚未打开,却含有杂物的矿泉水向制造商兴师问罪。
来源:简编版
  1. 出兵讨伐有罪的人。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,严加谴责。《元史.卷一四九.郭宝玉传》:「宋人羁留我使,宜兴师问罪。」《三国演义》第一一四回:「今幸将军兴师问罪,故特引本部兵五千来降。」也作「兴师见罪」。
来源:修订版
  1. 出兵讨伐有罪者。※语或出唐.樊绰《蛮书.卷四.名类》。后亦用「兴师问罪」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,并严加谴责。
  2. 唐.樊绰《蛮书.卷四.名类》阿姹私遣使诣蒙舍川,求投,归义即日抗疏奏闻。阿姹男守偶遂代归王为南宁州都督,归义仍以女妻之。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辅朝。崇道内怀忿惋,外示和平,犹与守偶母子日相攻伐。阿姹又诉于归义1>,兴师2>问罪。行次昆川信宿而曲轭川溃散,崇道南走黎州。归义尽俘其家族羽党,并杀辅朝而取其女。崇道俄亦被杀。诸爨由是离弱。 〔注解〕 (1) 归义:人名,即蒙归义(西元697∼748),又作皮逻阁、魁乐觉。云南蒙舍州(今云南巍山)乌蛮(彝族先民)人。唐代南诏第四世王。开元十六年,父盛逻皮死,嗣为王。他即位之后,靠著唐王朝的扶持,统一六诏,建立了一个以云南为中心,以彝族、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王国,并臣属于唐王朝,成为唐王朝的西南屏障。 (2) 师:军队。
  3. 「兴师问罪」的「师」,指的是军队。「兴师问罪」就是出兵讨伐有罪者。这句成语见用于唐.樊绰《蛮书.卷四.名类》。爨(ㄘㄨㄢˋ)本是蜀汉时期南中(今云南、贵州一带)大姓之一。东晋时期,爨氏世代驻守于南中之地,形成地方割据局面,「爨」逐渐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,中原民族于是称其为「爨蛮」。隋唐之际,爨蛮分裂成东、西两爨:东爨的主体民族为「乌蛮」;西爨的主体民族为「白蛮」,其中又包含了蒙巂、越析、浪容、邆睒、施浪、蒙舍六个部落。唐玄宗时,两爨的主祭崇道带领群众动乱,玄宗召来蒙舍部的蒙归义前往平乱。乱平后不久,崇道又杀了被任命为南宁都督的爨归王,归王被害,他的妻子阿姹回到自己的乌蛮部借兵,发兵征讨崇道,转变成整个爨族的内乱。阿姹又派遣使者去请求蒙归义替自己复仇,蒙归义为安抚他们,先让归王之子守偶继承父业,任宁州都督,并将女儿许配给他,另外,也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许配给崇道的儿子辅朝。然而,崇道虽然表示愿意停战,但其实仍旧不时发兵攻伐守偶母子,阿姹只好再请蒙归义出面,蒙归义于是带领军队讨伐崇道。崇道战败,向南逃到黎州,他的家人和亲信都被俘虏,蒙归义并杀了辅朝带回自己的女儿,崇道本人最后也被杀。此次战役,让爨族的各部元气大伤,从此分崩离析,积弱不振。唐代樊绰的《蛮书》为云南史籍,记载了此段历史,对于阿姹母子求蒙归义起兵代为征讨崇道一事写到:「阿姹又诉于归义,兴师问罪。」这里的「兴师问罪」就是指发动军队前去讨伐有罪者。今日则多用来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,严加谴责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兴师问罪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兴(興)xīng举办,发动:兴办。兴工。兴学。兴建。兴叹(发出感叹声,如“望洋兴兴”)。百废待兴。起来:夙兴夜寐(早起晚睡)。旺盛:兴盛。兴旺。兴隆。兴衰。复兴。兴替(兴衰)。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流行,盛行:时兴。新兴。准许:不兴胡闹。或许:兴许。姓。亡废衰兴(興)xìng ㄒㄧㄥˋ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:兴味。兴致。豪兴。雅兴。败兴。游兴。扫兴。即兴。助兴。兴高采烈。亡废衰笔画数:6;部首:八;笔顺编号:443134
  • 师(師)shī教人的人:老师。导师。师傅。师生。师徒。师德。良师益友。好(h刼 )为人师。擅长某种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医师。技师。效法:师法古人。榜样:师范。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师弟。师妹。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:法师。禅师。军队:会师。出师。军队的编制单位,团或旅的上一级:师长。师座。一国的首都:京师。姓。生徒笔画数:6;部首:巾;笔顺编号:231252
  • 问(問)wèn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:询问。问答。问题。问鼎(指图谋夺取政权)。问津。质问。过问。为表关切而询问:慰问。问候。问长问短。审讯,追究:审问。问案。唯你是问。管,干预:概不过问。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:我问他借几本书。姓。答笔画数:6;部首:门;笔顺编号:425251
  • 罪zuì犯法的行为:犯罪。罪人。认罪。有罪。罪恶。罪名。罪魁。罪行。罪证。罪责。罪孽(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)。罪不容诛。过失,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:功罪。罪愆。罪尤(“尤”,过失,罪过)。归罪于人。刑罚:判罪。畏罪。待罪。请罪。苦难,痛苦:受罪。功笔画数:13;部首:罒;笔顺编号:252212111211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