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嗟来之食》的解释

嗟来之食的解释
拼音: jiē lái zhī shí
jiē lái zhī shí
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。 解释
  1. 不敬之食。春秋时,齐国饥荒,黔敖于路旁设食施予穷人,因态度不佳而遭拒绝。典出《礼记.檀弓下》。后用以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唐.杨烱〈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〉:「军井未建,如临盗水之源,军灶未炊,似对嗟来之食。」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七回:「只因他一生不得意,逼成一个激切行径,所以宁饮盗泉之水,不受嗟来之食。」也作「嗟来食」。
来源:修订版
  1. 以不敬的招呼声施食予人。指不敬之食。典出《礼记.檀弓下》。后用「嗟来之食」比喻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
  2. 《礼记.檀弓下》齐大饥,黔敖为食1>于路,以待饿者而食2>之。有饿者蒙袂3>辑屦4>,贸贸然5>来,黔敖左奉食,右执饮曰:「嗟6>!来食 !」扬其目而视之,曰:「予唯不食嗟来之食,以至于斯也。」从而谢焉。终不食而死。曾子7>闻之曰:「微与8>!其嗟也可去,其谢也可食。」 〔注解〕 (1) 为食:设置食物。 (2) 食:音ㄙˋ,拿食物给人吃。 (3) 蒙袂:用衣袖遮脸。袂,音ㄇㄟˋ,衣袖。 (4) 辑屦:拖拉著鞋子。屦,ㄐㄩˋ,鞋子。 (5) 贸贸然: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。 (6) 嗟:音ㄐ|ㄝ,招呼声,有不敬的意味。 (7) 曾子:曾参(西元前505∼前430),字子舆,春秋时鲁国武城(地约当今山东省费县西南)人。曾点之子,为孔子弟子。性至孝,相传《大学》为其所述;又作《孝经》,以其学传子思,子思传孟子。后世尊称为「宗圣」。 (8) 微与:不必吧!与,音ㄩˊ,同「欤」,置于句末,表反诘语气。
  3. 春秋时代,齐国发生了大饥荒,有个叫黔敖的人,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。当有个人用袖子遮著脸,拖著疲惫的脚步,跌跌撞撞地走来时,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:「喂!来这里吃东西!」那个人抬起脸瞪著黔敖说:「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,才会饿到这种地步!」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,但那个人却不接受,仍坚持拒绝进食,后来终于饿死了。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,不太以为然,他说:「用不著这样吧!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,你可以拒绝,但人家都道了歉,就可以接受啊!」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「嗟来之食」,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,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嗟来之食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嗟jiē文言叹词:嗟乎。嗟叹。嗟来之食。笔画数:12;部首:口;笔顺编号:251431113121
  • 来(來)lái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,与“往”、“去”相对:来回。来往。过来。归来。来鸿去燕(喻来回迁徙,不能在一地常住;亦喻书信来往)。从过去到现在:从来。向来。现在以后,未到的时间:来年。将来。来日方长。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,表示约略估计:二百来头猪。做某个动作:胡来。用在动词前,表示要做某事:大家来动脑筋。用在动词后,表示做过(一般均可用“来着”):昨天他哭来。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趋向:上来。表示发生:暴风雨来了。在数词一、二、三后面,表示列举理由: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,二来价钱便宜,我就买了。用做诗、歌词中的衬字:八月里来桂花香。表示语气,归去来兮!姓。去回往笔画数:7;部首:木;笔顺编号:1431234
  • 之zhī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笔画数:3;部首:丶;笔顺编号:454
  • 食shí吃:食肉。食欲。吃的东西:食品。粮食。零食。丰衣足食。俸禄:“君子谋道不谋食”。日月亏缺或完全不见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食sì拿东西给人吃:食母(乳母)。食yì用于人名:郦食其(j?)(中国汉代人)。笔画数:9;部首:飠;笔顺编号:344511534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