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吠陀》的解释

吠陀的解释
拼音: fèi tuó
fèi tuó
1.[梵Veda]意为"知识"。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早期文献,包括《黎俱》﹑《夜柔》﹑《娑摩》和《阿闼婆》四部本集及《森林书》﹑《奥义书》﹑《法经》等。"吠陀"用古梵文写成,是印度宗教﹑哲学及文学之基础。 解释
  1. 用古梵文创作的宗教诗歌。为婆罗门教、印度教崇拜和祭祀用的赞歌、祭词、咒语。为梵语veda的音译。写作年代不详,大多数学者估计为西元前一五○○年至前一二○○年之间。最古老的《吠陀本集》有《梨俱吠陀》、《夜柔吠陀》、《娑摩吠陀》、《阿闼婆吠陀》四部。而《梵书》、《森林书》、《奥义书》等则为吠陀的解释书。也作「皮陀」、「毗陀」、「围陀」、「韦陀」。
来源:修订版

《吠陀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吠fèi狗叫:吠叫。狂吠。蜀犬吠日(喻少见多怪)。笔画数:7;部首:口;笔顺编号:2511344
  • 陀tuó〔陀螺〕一种儿童玩具,呈圆椎形,用绳绕上,然后一拉,使其在地上旋转起来,用鞭抽打旋转不停。山冈。笔画数:7;部首:阝;笔顺编号:5244535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