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桂竹》的解释

桂竹的解释
拼音: guì zhú
guì zhú
竹子的一种,秆高大,坚韧致密,用作建筑材料,也可制器物。产于台湾省。也作筀竹。 解释
  1. 植物名:(1)禾本科毛竹属,小乔木。地下茎横走,侧出单轴秆生。秆高六至二十公尺,径五至十五公分。箨无毛,具褐斑,箨耳显著,边缘密生刚毛。叶披针形,叶鞘无毛。也称为「刚竹」。(2)「台湾桂竹」之俗称,与桂竹相似,但箨耳不显著且无毛。特产台湾。
来源:修订版

《桂竹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桂guì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别称:桂剧。桂系军阀。〔桂花〕常绿小乔木或灌木,叶椭圆形,开白色或暗黄色小花,有特殊的香气,供观赏,亦可做香料,通称“木犀”;简称“桂”,如“金桂”,“桂子飘香”、“桂轮”(月的别称,相传月中植桂花。亦称“桂魄”)。姓。笔画数:10;部首:木;笔顺编号:1234121121
  • 竹zhú常绿多年生植物,春日生笋,茎有很多节,中间是空的,质地坚硬,种类很多。可制器物,又可做建筑材料:竹子。竹叶。竹笋。竹编(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)。竹刻。指竹制管乐器:金石丝竹。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。姓。笔画数:6;部首:竹;笔顺编号:312312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