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讹以传讹》的解释

讹以传讹的解释
拼音: é yǐ chuán é
é yǐ chuán é
把本来就是错误的东西妄加传播,越传越错。 解释
  1. 义参「以讹传讹」。见「以讹传讹」条。
  2. 此处所列为「以讹传讹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 宋.王柏〈默成定武兰亭记1>〉(据《鲁斋集.卷六》引)兰亨修禊序,右军之神笔也,所谓遒劲圆健,已备其美。七传而至智永,其徒辨才,尤秘藏如护头目。越二百六七十年,而唐太宗以术取之,未几,殉于昭陵而真迹亡矣。唐初善书者多,而临摹不止一家,惟欧阳率更为逼真,勒石禁中。石晋时,契丹轝归,流落于定武,此所以定武本独贵重于天下。本朝庆历中,碑出民间,欧公《集古》所见,已四五本,乃以定武为别本,盖亦未深考也。其后米南宫所得,止褚河南、欧本耳。自熙宁2>后,薛师正父子别刊二本,以易元碑,于湍、流、带、左、天,劖损3>一二笔为识,行于世者往往别刊本,故定武真本,亦不多见。南渡以来,纷粉(纷)翻刻,几千石矣,讹以传讹,仅同儿戏,每窃哂4>之。 〔注解〕 (1) 兰亭记:指东晋王羲之所撰之〈兰亭集序〉。相传王氏以鼠须笔、蚕茧纸写之,柔媚劲健,为书法名品。 (2) 熙宁:宋神宗年号。 (3) 劖损:凿损。劖,音ㄔㄢˊ,凿。 (4) 哂:音ㄕㄣˇ,嘲笑。
  3. 此处所列为「以讹传讹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「以讹传讹」原作「讹以传讹」。「讹」是错误的意思。「以讹传讹」就是指将本来就不正确的讯息或东西,没有加以辨正清楚,又一再地传扬出去,以致离真相越来越远。宋代王柏〈默成定武兰亭记〉一文,论述书法名品〈兰亭集序〉的版本源流,其中便有「讹以传讹」一语。据王氏的说法,〈兰亭集序〉为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所作,柔媚劲健,尽善尽美,为书法名品。其真迹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,智永再传于弟子辨才,为唐太宗用计取得。太宗得此真迹后,唐初多位书法名家曾加以临摹,其中以欧阳询的最为逼真,被镌刻于石碑上。太宗死后,王羲之的真迹殉葬昭陵,欧阳询的摹本石碑则为契丹人所得,流落于定武。由于真迹已不可得,故当时自以定武本最为珍贵。北宋庆历年间,此碑在民间出现,欧阳修《集古录》收有其拓本,然有数个版本,因为没有经过深入考证,真正的定武本并未得到应有的尊崇,反被视为别本。熙宁年间,定武真本落入薛师正父子之手,为保有真本,薛氏父子大量拓印,以假乱真,流入世面的多为伪本,真本反而少见。宋室南渡后,众人又据流于世面之伪本大量翻刻,「讹以传讹」,终至真伪难辨,王柏以为这种现象十分可笑。后来「以讹传讹」这句成语,就从王柏文中「讹以传讹」演变而出,指将不正确的讯息继续传播下去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讹以传讹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讹(訛)é错误:讹字。讹误(文字、记载错误)。讹谬。讹传(chu俷 )。以讹传讹。敲诈,假借某种理由向人强迫索取财物或其他权利:讹诈。谣言:讹言(a.诈伪的话,谣言;b.胡言乱语)。感化,变化:“岁月迁讹。”野火烧。笔画数:6;部首:讠;笔顺编号:453235
  • 以yǐ用,拿,把,将:以一当十。以苦为乐。以身作则。以邻为壑。以讹传讹。以往鉴来。依然,顺,按照:以时启闭。物以类聚。因为:以人废言。勿以善小而不为。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在,于(指时日):“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,年四十七”。目的在于:以待时机。以儆效尤。文言连词,与“而”用法相同:梦寐以求。用在方位词前,表明时间、方位、方向或数量的界限:以前。以内。用在动词后,类似词的后缀:可以。得以。古同“已”,已经。太,甚:不以急乎?及,连及:富以其邻。笔画数:4;部首:人;笔顺编号:5434
  • 传(傳)chuán转(zhu僴 )授,递:传递。传输。传戒。传统。言传身教。推广,散布:宣传。流传。传名。传奇(a.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;b.中国明、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;c.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)。传(傳)zhuàn解说经义的文字:经传。《左传》。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:小传。自传。纪传。传记。传略。树碑立传。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:《水浒传》。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,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:传舍(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)。笔画数:6;部首:亻;笔顺编号:321154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