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鞭挞》的解释

鞭挞的解释
拼音: biān tà
biān tà
鞭打。比喻抨击: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~。 解释
  1. 用鞭子抽打。《大宋宣和遗事.元集》:「今之官府,督取甚急,往往鞭挞人民取足,至有伐叶为薪以易钱货。」《三国演义》第八一回:「帐上帐下,但有犯者即鞭挞之;多有鞭死者。」也作「鞭打」。
  2. 驱遣。《三国志.卷一.魏书.武帝纪》:「太祖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。」
来源:修订版

《鞭挞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鞭biān驱使牲畜的用具,柔软像绳子:鞭杆。鞭长莫及。用鞭子抽打:鞭打。鞭扑。鞭责。鞭策。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:教鞭。一种古代兵器,铁制有节,无锋刃:钢鞭。竹节鞭。编连成串的爆竹:鞭炮。小鞭。笔画数:18;部首:革;笔顺编号:122125112321251134
  • 挞(撻)tà用鞭棍等打人:鞭挞。大张挞伐(a.使用武力大规模征讨;b.指对人进行声讨或攻击)。笔画数:9;部首:扌;笔顺编号:121134454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