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汗流浃背》的解释
拼音:
hàn liú jiá bèi
hàn liú jiā bèi
浃:湿透。汗流得满背都是。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现也形容出汗很多,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。 解释
浃:湿透。汗流得满背都是。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。现也形容出汗很多,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。 解释
- 流了很多汗,湿透了背部。【例】为了布置会场,他忙得汗流浃背。
- 汗流很多,湿透了背部。形容工作辛劳或非常惭愧、惊恐的样子。《后汉书.卷十.皇后纪下.献帝伏皇后纪》:「操出,顾左右,汗流浃背,自后不敢复朝请。」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回:「看得他身上冷一阵热一阵,冷时便浑身发抖,热时便汗流浃背。」也作「流汗浃背」、「汗流洽背」。
- 「汗流浃背」指汗流很多,湿透了背部,本用以形容非常惭愧、惊恐的样子。语本《史记.卷五六.陈丞相世家》。后亦用以形容工作辛劳,汗出湿背。
- 《史记.卷五六.陈丞相世家》孝文皇帝1>既益明习国家事,朝而问右丞相勃2>曰:「天下一岁决狱3>几何?」勃谢曰:「不知。」问:「天下一岁钱谷出入4>几何?」勃又谢不知,汗出沾背,愧不能对。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。平曰:「有主者。」上曰:「主者谓谁?」平曰:「陛下即问决狱,责廷尉;问钱谷,责治粟内史。」 〔注解〕 (1) 孝文皇帝:汉文帝刘恒(西元前202∼前157),汉高祖刘邦之子,继汉惠帝即位。施政采黄老治术,尊行道家的无为而治。仁慈恭俭,废除残酷的刑罚。天下丰殷,四境和平。 (2) 勃:周勃(?∼西元169),西汉沛县人。秦末跟随刘邦起义,屡立军功,封绛侯。后平吕氏之乱,迎文帝即位,拜右丞相,卒谥武。 (3) 决狱:判决狱讼。 (4) 钱谷出入:赋税收支。钱谷,赋税。
- 「汗流浃背」原作「汗出沾背」。西汉初年,由于惠帝才智平庸,朝政由吕太后把持,并分封其家族兄弟为王。吕后去世后,太尉周勃带兵诛杀吕氏诸王,铲除吕氏的势力,并迎高祖刘邦的另一个儿子刘恒为帝,是为汉文帝。文帝即位后,右丞相陈平认为周勃平定吕氏之乱,巩固汉室的天下,功劳比自己要大得多,于是自愿将右丞相的位子让出。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,周勃成为群臣中地位最高的右丞相,陈平则降为较低的左丞相。有一天早朝时,汉文帝问周勃说:「国家一年判决的诉讼有几件?」周勃过去都是掌管军事,对这些事情并不了解,只好回答不知。文帝又问:「国家一年的税收支出又是多少?」周勃也太不清楚,只好又回答不知。文献中使用「汗出沾背」来形容周勃对政事一问三不知,心里感到十分著急、惭愧,汗流了满身,背都湿透了。后来「汗流浃背」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,形容非常惭愧、惊恐的样子。亦用于形容工作辛劳。
《汗流浃背》包含的汉字
-
汗hàn由身体的毛孔排泄出来的液体:汗水。汗流浃背。出汗,使出汗:汗颜(因羞惭而出汗;泛指惭愧)。汗马功劳。汗牛充栋。汗hán〔可(k?)汗〕见“可2”。笔画数:6;部首:氵;笔顺编号:441112
-
流liú液体移动:流水。流汗。流血。流泪。流程。流泻。流质。流水不腐。汗流浃背。随波逐流(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流水漂荡,喻没有主见,随着潮流走)。像水那样流动不定:流转(zhu僴 )。流通。流寇。流浪。流离。流散。流失。流沙。流露。流萤。传播:流言。流传。流芳。流弊。流毒。流行(x妌g )。指江河的流水:河流。江流。溪流。激流。奔流。像水流的东西:气流。暖流。电流。向坏的方面转变:流于形式。旧时的刑罚,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:流放。流配。品类,等级:流辈。流派。指不正派:二流子。淌源笔画数:10;部首:氵;笔顺编号:4414154325
-
浃(浹)jiā湿透:汗流浃背。周匝:浃日(古代以干支为“浃日”)。浃辰(称自子至亥一周十二日为“浃辰”)。深入,融洽:浃洽。笔画数:9;部首:氵;笔顺编号:441143134
-
背bèi人体后面从肩到腰的部分:背脊。背包。背影。物体的后面或反面:背面。刀背。背后。背景。用背部对着,与“向”相对:背光。人心向背。向相反的方向:背地性(植物向上生长的性质)。背道而驰。避开,离开:背地。背井离乡。凭记忆读出:背书。背诵。背台词。违反:违背。背离。背信弃义。不顺:背运。背兴(x宯g )。偏僻:背静。听觉不灵:耳背。负向腹背bēi人用背驮(tu?)东西,引申为负担:背负。背包。背黑锅(喻受冤枉代人受过)。背包袱(喻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或经济负担)。负向腹笔画数:9;部首:月;笔顺编号:21135251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