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强弩之末》的解释

强弩之末的解释
拼音: qiáng nǔ zhī mò
qiáng nǔ zhī mò
强弩所发的矢,飞行已达末程。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,起不了什么作用。 解释
  1. 弩,射箭的器械,强弩之末指即使由强弩所射出的箭,到最后力道也会减弱。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变得十分微弱。【例】敌军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已成强弩之末,不久势必弃械投降。
来源:简编版
  1. 强弩射出的箭,到射程尽头,已经没有力道。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,不能再发挥效用。参见「彊弩之末」条。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三回:「曹操之众,远来疲惫,近追豫州,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。此所谓『强弩之末,势不能穿鲁缟』者也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「强弩之末」之「强」,典源作「彊」。「彊」同「强」。强劲弓弩所射出的箭,到射程尽头,已经没有力道。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,不能再发挥效用。#语本《史记.卷一○八.韩长孺列传》。
  2. #《史记.卷一○八.韩长孺列传》匈奴来请和亲,天子下议。大行王恢,燕人也,数为边吏,习知胡事。议曰:「汉与匈奴和亲,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。不如勿许,兴兵击之。」安国曰:「千里而战,兵不获利。今匈奴负戎马之足,怀禽兽之心,迁徙鸟举,难得而制也。得其地不足以为广,有其众不足以为彊,自上古不属为人。汉数千里争利,则人马罢,虏以全制其敝。且彊1>弩之极,矢不能穿鲁缟2>;冲风3>之末,力不能漂4>鸿毛。非初不劲,末力衰也。击之不便,不如和亲。」群臣议者多附安国,于是上许和亲。 〔注解〕 (1) 彊:音ㄑ|ㄤˊ,同「强」,强劲有力。 (2) 鲁缟:古代鲁地所产质地细致的丝织品。缟,音ㄍㄠˇ,丝织品。 (3) 冲风:狂风、暴风。 (4) 漂:使漂浮。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《汉书.卷五二.窦田灌韩传.韩安国》
  3. 据《史记.卷一○八.韩长孺列传》载:在中国汉代,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时时侵扰边境,一直是朝廷最为担忧的强大外患。西汉武帝时,匈奴派人到汉朝来议和,朝中大臣王恢因为曾多次在边境为官,深知匈奴的反复无常,所以反对议和,主张用兵。而当时朝中另一大臣韩安国却赞成议和,他认为汉朝军队若要讨伐匈奴,必须长途跋涉,一旦经过长距离的远征,无论是多么威武勇猛的军队,必定已是人困马乏。就像是从强弩射出的箭,一旦到射程尽头就毫无力道,连极为细薄的绢丝都无法穿透;也像是强劲的风势到结尾时,连一根羽毛都无法吹动。若以如此军力去对抗以逸待劳的匈奴,没有任何胜算。朝中其他大臣听了韩安国的一番论述,都纷纷附和,于是汉武帝便与匈奴结下了友好之盟。后来「强弩之末」这句成语,就从《史记》文中「彊弩之极,矢不能穿鲁缟」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原本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,不能再发挥效用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强弩之末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强qiáng健壮,有力,与“弱”相对:强壮。强健。强人。强力。强大。强劲。刚强。富强。列强。强弩之末。年富力强。程度高:强手。强烈。强酸。能力强。胜过,优越,好:强干。争强好(h刼 )胜。有余,略多于某数:强半(超过一半)。使用强力,硬性地:强占。强加。强攻。强悍。强横(h坣g )。强梁(强横霸道)。着重,增加分量:强化。增强。弱强qiǎng ㄑㄧㄤˇ硬要,迫使,尽力:强使。强迫。强逼。强辩。勉强。强人所难。强词夺理。弱强jiàng ㄐㄧㄤˋ固执,强硬不屈:强嘴。倔强。弱笔画数:12;部首:弓;笔顺编号:515251251214
  • 弩nǔ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,泛指弓:弩弓。弩机。弩手(弓手)。弩箭。弩炮(发射石块的弩机)。笔画数:8;部首:弓;笔顺编号:53154515
  • 之zhī助词,表示领有、连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助词,表示修饰关系:缓兵之计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使成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”。代词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闲视之。代词,这,那:“之二虫,又何知”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往,到:“吾欲之南海”。笔画数:3;部首:丶;笔顺编号:454
  • 末mò尖端,梢:末梢。末端。秋毫之末(毫毛尖端)。最后,终了:末了(li僶 )。末尾。末日。末代。穷途末路。非根本的,次要的,差一等的:末业。末技。舍本逐末。碎屑:末子。碎末。传统戏剧角色名,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:正末。副末。外末。末本(以男角主唱的杂剧)。终始初笔画数:5;部首:木;笔顺编号:11234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