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铙钹》的解释

铙钹的解释
拼音: náo bá
náo bó
1.一种打击乐器。古称铜钹﹑铜盘﹑铜钵。其围数寸﹐隐起如浮沤﹐贯之以韦﹐相击以和乐。隋唐燕乐法曲中﹐有"铙钹"相和之乐。 解释
  1. 乐器名,古代铜制击乐器。形制相似,而稍有区别。圆形,中间有凸起部分,每付两片,演奏时两片相击发声。但铙和钹中间凸起部分,大小不同,铙的凸起部分小、而钹的凸起部分大。在音质上,铙发音较响亮,余音较长;钹发音较浑厚、余音较短。明清以来,民间流行的十番锣鼓,在配器上充分利用铙和钹各自的特点,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。现在的铙和钹已发展成多种形式,是各种戏曲和秧歌舞的重要伴奏乐器之一。在吹打乐队中,特别在十番锣鼓的合奏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来源:修订版

《铙钹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铙(鐃)náo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,比钹大。古代军中乐器,像铃铛,但没有中间的锤。笔画数:11;部首:钅;笔顺编号:31115153135
  • 钹(鈸)bó铜质圆形的打击乐器,两个圆铜片,中心鼓起成半球形,正中有孔,可以穿绸条等用以持握,两片相击作声。笔画数:10;部首:钅;笔顺编号:3111513544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