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揭竿而起》的解释

揭竿而起的解释
拼音: jiē gān ér qǐ
jiē gān ér qǐ
揭:高举;竿:竹竿,代旗帜。砍了树干当武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,进行反抗。指人民起义。 解释
  1. 本指秦末陈胜、吴广仓促起义,反抗暴秦的史事。见《史记.卷四八.陈涉世家》。后比喻起义举事。《清史稿.卷四三九.戴鸿慈传》:「俄灭波兰而用严法以禁其语言,今揭竿而起要求权利者,即波兰人也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高举竹竿作为号召、指挥群众的旗帜。本指秦末陈涉仓促起义,反抗暴秦的事迹。#语本汉.贾谊〈过秦论〉。后用「揭竿而起」比喻起义举事。
  2. #汉.贾谊〈过秦论〉(据《史记.卷六.秦始皇本纪》引)秦王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秦王既没,余威振于殊俗。陈涉,罋牖绳枢之子,甿隶之人,而迁徙之徒,才能不及中人,非有仲尼、墨翟之贤,陶朱、猗顿之富,蹑足1>行伍2>之闲,而倔起什伯3>之中,率罢散4>之卒,将5>数百之众,而转攻秦。斩木为兵6>,揭竿为旗,天下云集响应,赢粮7>而景从8>,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。 〔注解〕 (1) 蹑足:参与其中。蹑,音ㄋ|ㄝˋ。 (2) 行伍:军队的行列,古代以五人为伍,二十五人为行。亦泛称军队。行,音ㄏㄤˊ。 (3) 什伯:古时军队中的基层编制单位,在《史记.卷四八.陈涉世家》则作「仟佰」,「仟」当作「什」。什,音ㄕˊ,十人之长。伯,通「佰」,百人之长。 (4) 罢散:疲困散乱。罢,音ㄆ|ˊ。 (5) 将:音ㄐ|ㄤˋ,率领。 (6) 兵:指兵器。 (7) 赢粮:担负著粮食。赢,音|ㄥˊ,担负。 (8) 景从:紧相追随,如影随形。景,音|ㄥˇ,「影」本字。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《史记.卷四八.陈涉世家》
  3. 「揭竿而起」典源作「揭竿为旗」,出自西汉文学家兼政论家贾谊的〈过秦论〉。文中指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施行暴政,以致陈涉(名胜,字涉)能以一介贫贱之士,率领数百个疲累的士卒,以砍下的树枝为兵器,高举竹竿作为号召群众的旗帜,使得天下人群起响应,终于遭到灭亡的命运。后来「揭竿而起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起义举事。在《史记.卷四八.陈涉世家》也引用了这一段文字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揭竿而起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揭jiē把盖在上面的东西拿起,或把粘合着的东西分开:揭锅。揭幕。使隐瞒的事物显露:揭露。揭发。揭底。揭穿。揭短。揭晓。高举:揭竿而起。标示:揭橥(zh?)(本是作标记的小木桩,引申为标志。亦作“揭著”)。揭示。扛,持。姓。掀捂盖揭qì提起衣裳:揭衣涉水。掀捂盖笔画数:12;部首:扌;笔顺编号:121251135345
  • 竿gān竹子的主干:竹竿。立竿见影。揭竿而起。特指“钓鱼竿”:垂竿。投竿。竿钓。古代指竹简:竿牍(书信)。笔画数:9;部首:竹;笔顺编号:314314112
  • 而ér古同“尔”,代词,你或你的:“而翁归,自与汝复算耳”。连词(a.表平列,如“多而杂”。b.表相承,如“取而代之”。c.表递进,如“而且”。d.表转折,如“似是而非”。e.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,如“浓而不烈”。f.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,如“侃侃而谈”。g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,如“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”)。表(从……到……):从上而下。笔画数:6;部首:而;笔顺编号:132522
  • 起qǐ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:起床。起立。起居。起夜。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运。起跑。开始:起始。起码(最低限度,最低的)。起步。起初。起讫。起源。拔出,取出:起锚。起获。领取(凭证):起护照。由下向上,由小往大里涨:起伏。起劲。起色。发生,产生,发动,提出:起风。起腻。起敬。起疑。起义。起诉。长出:起痱子。拟定:起草。建造,建立:起房子。白手起家。群,组,批:一起(一块儿)。量词,指件,宗:一起案件。自,从:起小儿就淘气。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趋向:想起。掀起。兴(x塶g )起。用在动词后,与“来”连用,表示动作开始:唱起来。用在动词后,常与“不”或“得”连用,表示胜任;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:看不起。经得起检验。止伏落笔画数:10;部首:走;笔顺编号:1212134515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