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南诏》的解释

南诏的解释
拼音: nán zhào
nán/nā zhào
古国名。唐代以乌蛮为主体,包括白蛮等族在今云南建立的奴隶制国家。原为六诏之一,因地处五诏之南得名。公元738年,皮逻阁得到唐朝支持统一六诏。全盛时辖滇、川南、黔西。多民族杂居。通用汉文,采用官制,流行佛教。902年覆灭。 解释
  1. 国名。唐时有六诏,其中蒙舍诏在最南,称为「南诏」。唐玄宗时,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,据有云南之地,迁都太和城。历传十三王,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。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,称大理国。后为蒙古所灭。
来源:修订版

《南诏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南nán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右手的一边,与“北”相对:南北。南方。南面。南国(指中国南部)。南陲(南部边疆)。南极。南半球。姓。北南nā〔南无()〕佛教用语,意思是合掌稽首,表示对佛尊敬或皈依,常加于佛、菩萨名的前面,如“南南阿弥陀佛”、“南南观世音菩萨”。北笔画数:9;部首:十;笔顺编号:122543112
  • 诏(詔)zhào告诉,告诫:为人父者,必能诏其子。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:诏书。诏令。诏谕。奉诏。遗诏。笔画数:7;部首:讠;笔顺编号:455325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