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棕榈》的解释

棕榈的解释
拼音: zōng lǘ
zōng lǘ
又称“棕树”。单子叶植物,棕榈科。常绿乔木。树干直立,不分枝。叶大,簇生在茎顶。叶鞘分裂成棕褐色纤维状毛,叫做“棕衣”。棕衣可制绳索、毛刷、地毯、蓑笠、床垫等。树干可作亭柱、栏杆等。叶柄基部棕毛、叶和果实,是传统中药。 解释
  1. 植物名。棕榈科棕榈属,常绿乔木。干直如柱,无枝,高三丈余,雌雄异株,叶圆扇形,掌状分裂,柄甚长,丛生茎顶,叶柄下端包有褐色纤维质叶鞘。夏初开花,肉穗花序,黄白色。核果球形,蓝黑色。纤维质叶鞘包于茎干上,俗称为「棕毛」,强韧耐水湿,可制绳子、扫帚、雨具等,未开花苞可供蔬食。也称为「栟榈」。
来源:修订版

《棕榈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棕zōng〔棕榈〕常绿乔木,茎直立不分枝,叶大,木材可制器具,通称“棕树”。〔棕毛〕棕榈叶鞘的纤维,简称“棕”,如“棕绳”,“棕绷”,“棕帚”,“棕编”。〔棕熊〕哺乳动物,体大,毛棕褐色。掌和肉可食,皮可制皮褥,胆可入药。亦称“马熊”、“罴”;通称“人熊”。笔画数:12;部首:木;笔顺编号:123444511234
  • 榈(櫚)lǘ〔棕榈〕见“〔栟(木名,紫红色,似紫檀,有花纹,性坚硬,可做器具或扇骨。亦称“花榈木”、“花梨木”。棕”。b塶g )榈〕见“栟2”。笔画数:13;部首:木;笔顺编号:123442525125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