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敦煌》的解释

敦煌的解释
拼音: dūn huáng
dūn/duì huáng
1.古代郡名。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。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置,北魏改为敦煌镇,后复改郡。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改置西沙州,贞观七年(公元633年)又改沙州,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仍改敦煌郡,干元元年(公元758年)又改沙州。 2.县名。在甘肃省。西汉置。十六国前凉建都于此,北周改名鸣沙县,隋大业初复名,唐末废。清乾隆二十五年(公元1760年)复置,移治今址。县城是古代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站。城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(千佛洞)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 解释
  1. 地名。为甘肃省四大绿洲之一。中国古代的丝绸经此西运,是丝路上的重要据点。也称为「炖煌」。
来源:修订版

《敦煌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敦dūn厚道,笃厚:敦朴。敦厚。敦实。诚心诚意:敦聘。敦请。督促:“使虞敦匠”。敦劝。敦促。姓。敦duì古代盛黍稷的器具。笔画数:12;部首:攵;笔顺编号:412515213134
  • 煌huáng光明,明亮:辉煌。星火煌煌。笔画数:13;部首:火;笔顺编号:433432511112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