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刻舟求剑》的解释

刻舟求剑的解释
拼音: kè zhōu qiú jiàn
kè zhōu qiú jiàn
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。 解释
  1. 楚人过江,剑掉水中,便在船舷刻一记号,等船停下,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而无法寻得的故事。后用以比喻拘泥固执,不知变通。典出《吕氏春秋.慎大览.察今》。【例】处理事情要针对不同状况,提出适当的因应措施,绝不能刻舟求剑,不知变通。
来源:简编版
  1. 楚人过江,剑掉水中,便于船舷刻一记号,待船停止,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的故事。典出《吕氏春秋.慎大览.察今》。后用以比喻拘泥固执,不知变通。宋.陆游〈谢梁右相启〉:「刻舟求剑,固匪通材。」《红楼梦》第一二○回:「似你这样寻根究底,便是刻舟求剑,胶柱鼓瑟了。」也作「求剑刻舟」。
来源:修订版
  1. 剑掉入水中,在船舷刻上记号,待船停止后仍从记号处下水寻剑。比喻拘泥固执,不知变通。典出《吕氏春秋.慎大览.察今》。△「守株待兔」、「胶柱鼓瑟」
  2. 《吕氏春秋.慎大览.察今》楚人有涉江1>者,其剑自舟中坠于水,遽2>契3>其舟,曰:「是4>吾剑之所从坠。」舟止,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。舟已行矣,而剑不行,求剑若此,不亦惑5>乎?以此故法为其国,与此同。时已徙矣,而法不徙,以此为治,岂不难哉? 〔注解〕 (1) 涉江:渡江。涉,乘船渡水。 (2) 遽:立刻。 (3) 契:刻。 (4) 是:此处。 (5) 惑:困惑。
  3. 战国时,秦国丞相吕不韦在《吕氏春秋》一书中,阐述君王治理国政的道理。他认为君王治国应要符合时宜,不能一味沿袭旧法,因为环境会随著时间改变。他举了一个例子:楚国有人渡江时,剑掉到水里,他便很快地在船身上刻了记号,说:「我的剑就是从这里掉下去的。」等到船停了,他就从记号处下水找剑。可是船已经走动了,但落水的剑却不会动,这样找剑,不是很奇怪吗?如果用旧法治理国家,而不考虑时空的转变,就像这个求剑者的行为一样令人困惑。后来这个典源被浓缩成「刻舟求剑」,用来比喻拘泥固执,不知变通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刻舟求剑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刻kè雕,用刀子挖:刻本(雕版印成的书本)。刻石。刻字。刻板。刻舟求剑。古代用漏壶记时,一昼夜共一百刻。今用钟表计时,一刻等于十五分钟:五点一刻。时间:此刻。即刻。顷刻(极短时间)。时刻。刻不容缓。形容程度极深:深刻。刻意。刻骨(感受深切入骨)。刻苦。不厚道:刻毒。刻薄。尖刻。苛刻。同“克”④。笔画数:8;部首:刂;笔顺编号:41533422
  • 舟zhōu船:舟辑。龙舟。轻舟。一叶扁舟。泛舟。同舟共济。笔画数:6;部首:舟;笔顺编号:335414
  • 求qiú设法得到:求生。求成。求知。求索。求证(寻求证据,求得证实)。求实(讲求实际)。求同存异。求全责备。求贤若渴。实事求是。恳请,乞助:求人。求告。求乞。求医。求教。求助。需要:需求。供过于求。供笔画数:7;部首:水;笔顺编号:1241344
  • 剑(劍)jiàn古代的一种兵器:宝剑。长剑。剑鞘。剑术。剑拔弩张(形容形势紧张,一触即发,后亦喻书法雄健)。刻舟求剑。笔画数:9;部首:刂;笔顺编号:341443122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