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马革裹尸》的解释
拼音:
mǎ gé guǒ shī
mǎ gé guǒ shī
马革:马皮。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。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 解释
马革:马皮。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。指英勇牺牲在战场。 解释
- 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。比喻英勇作战,效命于沙场。语出《后汉书.卷二十四.马援传》。【例】古代许多名将在从军之时,就抱定马革裹尸,战死沙场的决心。
- 语出《后汉书.卷二四.马援列传》:「方今匈奴、乌桓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」死于战场后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。比喻英勇作战,效命沙场。宋.辛弃疾〈满江红.汉水东流〉词:「马革裹尸当自誓,蛾眉伐性休重说。」也作「裹尸马革」。
- 「马革裹尸」典源作「马革裹尸」。「尸」,同「尸」。「马革裹尸」指战死沙场,无有棺椁,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以归葬。比喻英勇作战,效命沙场。#语出《东观汉记.卷一二.马援列传》。
- #《东观汉记.卷一二.马援列传》援振旅京师,赐车一乘。援曰:「方今匈奴1>、乌桓2>尚扰北边,欲自请击之。男儿要当死于边野3>,以马革裹尸4>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,在儿女子手中耶?」故人孟冀曰:「谅为烈士,当如此矣。」 〔注解〕 (1) 匈奴:秦汉时北方的游牧民族。 (2) 乌桓:古代民族之一。本属东胡,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,余众退保乌桓山(今热河省境内),因以为号。汉献帝建安年间,徙居内地,与汉人融化。或作「乌丸」。 (3) 边野:边远的地方,指战场。 (4) 尸:死人的躯体。「尸」同「尸」。〔参考资料〕另可参考:《后汉书.卷二四.马援列传》
- 「马革裹尸」原作「马革裹尸」。「尸」,同「尸」。这是和马援有关的一句成语。马援(西元前14∼西元49),字文渊,东汉茂陵(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)人。初依隗嚣,后归光武,拜伏波将军,平交趾,世称「马伏波」。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,曾经做过扶风郡的督邮,有一次他负责押解一批犯人,途中他因为同情这些犯人,就擅自释放了他们,自己也丢了官,逃到北地郡。马援在那边以农牧为生,因为经营得法,几年之后变得相当富裕。但他不愿成为一个守财奴,就把财产送给亲人朋友。后来马投靠光武帝,建立了许多的战功,拜伏波将军,封为新息侯。公元四四年,马援已经五十八岁了,有人劝他应该退休,好好在家安享天年,不要再奔波沙场。但是马援拒绝了,并且很豪迈地说:「现在北方还有匈奴、乌桓为患,我正要去肃清他们。身为男子汉大丈夫,就应该死在沙场上,用马革裹著尸体送回来埋葬,怎么可以躺在床上,死在儿女的手中呢?」平定了匈奴、乌桓之后,马援又前往贵州作战。当地气候炎热,环境恶劣,许多士兵都得了传染病死去,这位老将军也身染重疾。但他仍坚持守在前线,不肯离开,最后终于实现了他战死疆场、马革裹尸的壮志。后来「马革裹尸」被用来比喻英勇作战,效命沙场。
《马革裹尸》包含的汉字
-
马(馬)mǎ哺乳动物,颈上有鬃,尾生长毛,四肢强健,善跑,供人骑或拉东西:马匹。骏马。马到成功。马首是瞻(喻跟随别人行动)。大:马蜂。马勺。姓。笔画数:3;部首:马;笔顺编号:551
-
革gé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:皮革。革履(皮鞋)。革囊。改变:革新。革命(a.原意是改变命运;b.现指改变社会制度、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;c.亦指改造旧技术、旧思想的运动)。改革。变革。取消,除掉:革除。革职。革故鼎新(去除旧的,建立新的)。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,如鼓等。姓。笔画数:9;部首:革;笔顺编号:122125112
-
裹guǒ包;缠绕:裹脚。把这包糖裹好。裹足不前。夹带;夹杂:不该把次货裹进去卖。好人坏人裹在一起一时分不清。方言,吸(奶):小孩生下来就会裹奶。奶头被这孩子裹得生疼。笔画数:14;部首:衣;笔顺编号:41251112343534
-
尸shī死人的身体:尸体。尸骸。僵尸。借尸还魂。〔尸位〕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,如“尸尸素餐,“尸尸误国”。古代祭祀时,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笔画数:3;部首:尸;笔顺编号:513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