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惊小怪》的解释

大惊小怪的解释
拼音: dà jīng xiǎo guài
dà jīng xiǎo guài
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。 解释
  1. 为些许小事而过分声张、惊怪。【例】他只不过是打破了一个花瓶,又何必大惊小怪呢?
来源:简编版
  1. 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、惊怪。《水浒传》第六一回:「山上宋公明大王,虽然不害来往客人,官人须是悄悄过去,休的大惊小怪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一九回:「这是甚么要紧的事,也这般大惊小怪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、惊怪。※语或出宋.朱熹〈答林择之〉其一四。△「少见多怪」
  2. ※宋.朱熹〈答林择之书〉其一四(据《朱文公文集.卷四三》引)所示疑义,已略看。端叔、恭叔惠书,极感其意。但如此用功,鄙意不能无疑,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,朴实头1>做将2>去,久之自然见效,不必如此大惊小怪,起模画样也。 〔注解〕 (1) 朴实头:老实、踏实。 (2) 将:音ㄐ|ㄤ,语助词,置于动词后。
  3. 「大惊小怪」一语当从「惊怪」变化而来。汉语使用「大?小?」来构词的情形很普遍,例如「大呼小叫」、「大吆小喝」等。一般来说,经过这样构词转化,语义会变得较强,所以「大惊小怪」比「惊怪」语义强,更能夸饰与强化惊怪的程度。「惊怪」一词出现的时代稍早,例如《汉书.卷九九.王莽传下》:「乃者日中见昧,阴薄阳,黑气为变,百姓莫不惊怪。」《续汉书志.第三.五行志一》:「有一狗突出,走入司徒府门,或见之者,莫不惊怪。」都是形容惊奇讶异样子。一般使用「惊怪」时,其对象通常确实都是较为奇特的异象,后来构词转化,成为「大惊小怪」一语时,强化了惊怪的程度,但反而习惯用于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,以突显出反应的过度。如宋代朱熹在〈答林择之书〉中说道:「要须把此事来做一平常事看,朴实头做将去,久之自然见效,不必如此大惊小怪,起模画样也。」意思是:对于操存涵养这门学问,应该把它看成一件平常事,在日常中踏实地去做,久而久之便会有成效,不需要过分声张,当成大事般忧心严肃地去讨论与教导,如此反而无助于事。朱子话中的「大惊小怪」,就是指对方反应过度。所以「大惊小怪」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为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而过分声张、惊怪。在清代小说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.第四一回》中有段极为有趣的描述:有个穷光蛋在路上捡到一只死鹌鹑,拿回家想炸来吃,但却没有油,于是提著鹌鹑来到卖油条的摊子,假装要买油条,然后「故意把鹌鹑掉在油锅里面,还做成大惊小怪的样子」,结果鹌鹑熟了,穷光蛋还假意抱怨了店家一番才离开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大惊小怪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大dà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小大dài ㄉㄞˋ〔大夫〕医生(“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小夫”读轻声)。王”读轻声)。小大tài ㄊㄞˋ古通“太”。古通“泰”。小笔画数:3;部首:大;笔顺编号:134
  • 惊(驚)jīng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:惊车。惊群。马惊车败。害怕,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:惊恐。惊骇。惊愕。惊惶。惊诧。惊遽。惊厥。惊悟。惊心动魄。惊惶失措。惊世骇俗(言行出奇,使世人惊恐)。震动:惊动。惊扰。惊堂木。打草惊蛇。出人意料的:惊喜。笔画数:11;部首:忄;笔顺编号:44241251234
  • 小xiǎo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大”相对:小雨。矮小。短小精悍。范围窄,程度浅,性质不重要:小事。小节。小题大作。小打小闹。时间短:小坐。小住。年幼小,排行最末:小孩。谦辞:小弟。小可。小人(a.谦称自己,指地位低;b.指人格卑鄙的人;c.指子女;d.小孩儿)。妾:小房。大老笔画数:3;部首:小;笔顺编号:234
  • 怪guài奇异,不平常:怪诞(离奇古怪)。怪事。怪物。怪讶。怪圈(qu乶 )。怪话。怪异。奇形怪状。惊奇:大惊小怪。怪不得。传说中的妖魔之类:鬼怪。妖怪。性情乖僻或行为异样的人:怪癖(古怪的癖好)。怪僻(古怪)。很,非常:怪好的天气。怨,责备:不怪你。怪罪。怪怨。笔画数:8;部首:忄;笔顺编号:4425412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