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一毛不拔》的解释

一毛不拔的解释
拼音: yī máo bù bá (變)yì máo bù bá
yī máo bù bá
一根汗毛也不肯拔。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。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。 解释
  1. 讥讽人非常吝啬。语本《孟子.尽心上》。【例】若要他这个一毛不拔的人来请客,简直比登天还难。
来源:简编版
  1. 本指战国时杨朱所倡的为我、贵己学说。语本《孟子.尽心上》:「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。」后用以讥讽人极端吝啬、自私。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一回:「都像你这一毛不拔,我们喝西北风!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五五回:「王明耀是一毛不拔的,也混在里面,白吃白喝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一根毫毛也不愿意拔取。比喻自私自利,不肯贡献出些微的力量。语本《孟子.尽心上》。后亦用「一毛不拔」形容人非常吝啬。△「爱财如命」、「摩顶放踵」
  2. 《孟子.尽心上》孟子曰:「杨子1>取为我2>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墨子3>兼爱4>,摩顶放踵5>利天下,为之。子莫执中,执中为近之,执中无权,犹执一也。所恶执一者,为其贼道也,举一而废百也。」 〔注解〕 (1) 杨子:杨朱,生卒年不详,字子居,战国时卫人。其学说主张「为我」、「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」,与墨子的兼爱思想正好相反。 (2) 为我:即贵己学说,一种个人主义的学说,为战国时杨朱所主张。 (3) 墨子:墨翟(西元前501∼前416),战国时鲁人。著有《墨子》一书,提倡兼爱、非攻、节用等学说。主张消弭战争,宣扬和平,自成一家之言。为墨家思想的代表。 (4) 兼爱:战国时墨翟所倡导的学说。主张平等之爱,无亲疏厚薄的不同。 (5) 摩顶放踵:比喻舍身救世,不辞劳苦。摩,通「磨」,磨损。踵,音ㄓㄨㄥˇ,脚后跟。见「摩顶放踵」。
  3.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百家争鸣的时代,许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学说主张,以期能对治理国政有所帮助。而战国时候,杨朱的贵己学说和墨子的兼爱学说恰巧形成强烈的对比。在《孟子》书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两人思想的差别。孟子说:「杨子主张为我,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打算,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样微小的东西而对天下有利,也不肯做。然而墨子的兼爱主张,却是一种平等之爱,纵使是磨秃了头顶,走破了脚后跟,只要是有利于天下的事,他便会奋不顾身的去做。」后来「一毛不拔」这句成语,就从原文中的「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」演变而出,比喻自私自利,不肯贡献出些微的力量。今亦用于形容人非常吝啬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一毛不拔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一yī数名,最小的正整数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壹”代)。纯;专:专一。一心一意。全;满:一生。一地水。相同:一样。颜色不一。另外的:蟋蟀一名促织。表示动作短暂,或是一次,或具试探性:算一算。试一试。乃;竞:一至于此。部分联成整体:统一。整齐划一。或者:一胜一负。初次:一见如故。助词,表示程度深:“吏呼一何怒,妇啼一何苦!”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“7”。笔画数:1;部首:一;笔顺编号:1
  • 毛máo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:毛笔。羽毛。毛织品。毛骨悚然。轻于鸿毛。像毛的东西,指谷物或草:不毛之地。衣物上的霉菌:老没见太阳都长毛了。粗糙,没有加工的:毛布。毛估(粗略地估计)。毛坯。不是纯净的:毛利。毛重。行动急躁:毛躁。惊慌失措,主意乱了:把他吓毛了。小:毛病。毛孩子。毛毛雨。货币贬值:钱毛了。量词,用于钱币,等于“角”,一圆钱的十分之一:两毛钱。姓。笔画数:4;部首:毛;笔顺编号:3115
  • 不bù副词。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去。不多。不法。不料。不材(才能平庸,常用作自谦)。不刊(无须修改,不可磨灭)。不学无术。不速之客。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:不,我不知道。用在句末表疑问:他现在身体好不?没有不fǒu古同“否”,不如此,不然。没有笔画数:4;部首:一;笔顺编号:1324
  • 拔bá抽,拉出,连根拽出:拔腿。拔草。拔牙。拔苗助长。夺取军事上的据点:连拔数城。吸出:拔毒。拔火罐儿。选取,提升:提拔。拔擢。超出,高出:海拔。挺拔。拔地(山、树、建筑物等高耸在地面上)。拔尖儿。出类拔萃。把东西放在凉水里使变凉:把西瓜放在冰水里拔一拔。改变:坚韧不拔。心志不可拔。插笔画数:8;部首:扌;笔顺编号:12113544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