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走骨行尸》的解释

走骨行尸的解释
拼音: zǒu gǔ xíng shī
zǒu gǔ xíng shī
走骨: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骨骼;行尸:可以走动的尸体。比喻不动脑筋,不起作用,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。 解释
  1. 比喻一个人徒具形骸,庸碌且无所作为。元.无名氏〈柳梢青.悟个不生不灭〉词:「走骨行尸,贪财恋色,枉消年月。」也作「行尸走肉」。
来源:修订版
  1. 义参「行尸走肉」。见「行尸走肉」条。
  2. 此处所列为「行尸走肉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 晋.王嘉《拾遗记.卷六》任末1>年十四时,学无常师,负笈2>不远险阻。每言:「人而不学,则何以成?」或依林木之下,编茅为庵,削荆为笔,克树汁为墨。夜则映星望月,暗则缕麻蒿以自照。观书有合意者,题其衣裳,以记其事。门徒悦其勤学,更以静衣易之。非圣人之言不视。临终诫曰:「夫人好学,虽死若存;不学者虽存,谓之行尸3>走肉耳!」河洛秘奥,非正典籍所载,皆注记于柱壁及园林树木,慕好学者,来辄写之。时人谓任氏为「经苑」。 〔注解〕 (1) 任末:字叔本,东汉蜀郡繁人,生卒年不详。少习《齐诗》,游京师,教授十余年。为郡功曹,辞以病免。后奔师丧,于中道病故。 (2) 负笈:背著书箱,比喻出外求学。笈,音ㄐ|ˊ,书箱。 (3) 尸:同「尸」,死人的躯体。
  3. 此处所列为「行尸走肉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「行尸走肉」原作「行尸走肉」。「行尸」是指会走动的尸体。「走肉」是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体。所以「行尸走肉」是指光有躯壳而没有灵魂,徒具形骸而毫无生气的人。在晋.王嘉的《拾遗记》中,提到东汉有个名叫任末的人,勤奋好学,各方面都学习,没有固定的老师,出外求学也不辞路途遥远。他用茅草编成小草屋,削尖荆木做成笔,在树上刻出汁液当做墨汁,刻苦地习文写字,在艰苦的环境下苦读而有所成就。他在临终时告诫门徒说:「一个人如果好学,就算死了,也好像还活著一样。不学习的人,即使他还活著,却只是个会走动而没有魂魄的躯壳一样,徒具形骸而无所作为的人。」后来「行尸走肉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徒具形骸,毫无生气,庸碌无为的人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走骨行尸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走zǒu行:走路。走步。往来:走亲戚。移动:走向(延伸的方向)。走笔(很快地写)。钟表不走了。往来运送:走信。走私。离去:走开。刚走。出走。经过:走账。走内线。走后门。透漏出去,超越范围:走气(漏气)。失去原样:走形。走样。古代指奔跑:走马。不胫而走。仆人,“我”的谦辞:牛马走(当牛作马的仆人,如“太史公走走走。”)。笔画数:7;部首:走;笔顺编号:1212134
  • 骨gǔ人和脊惟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胳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刵 )。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骨gū ㄍㄨˉ〔骨朵儿(〔骨碌〕滚动(“duor )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碌”读轻声)。笔画数:9;部首:骨;笔顺编号:255452511
  • 行xíng走:行走。步行。旅行。行踪。行百里者半九十。行云流水(喻自然不拘泥)。行远自迩。出外时用的:行装。行箧。行李。流通,传递:行销。风行一时。从事:进行。流动性的,临时性的:行商。行营。足以表示品质的举止行动:行径。品行。言行。操行。行成于思。实际地做:行礼。行医。行文。可以:不学习不行。能干:你真行。将要:行将毕业。古代指物质的基本元素:五行(“金”、“木”、“水”、“火”、“土”)。古诗的一种体裁:长歌行。汉字字体的一种:行书。姓。gotraveldoall rightO.K.capablerowsoon止言笔画数:6;部首:行;笔顺编号:332112
  • 尸shī死人的身体:尸体。尸骸。僵尸。借尸还魂。〔尸位〕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,如“尸尸素餐,“尸尸误国”。古代祭祀时,代表死者受祭的人。笔画数:3;部首:尸;笔顺编号:513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