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唇亡齿寒》的解释

唇亡齿寒的解释
拼音: chún wáng chǐ hán
chún wáng chǐ hán
嘴唇没有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利害密要相关。 解释
  1. 比喻关系非常密切,缺一不可。【例】如果大家不为公司多尽点力,到时唇亡齿寒,对谁都没有好处。
来源:简编版
  1. 嘴唇没了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关系密切,休戚相关。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:「辅车相依,唇亡齿寒。」《三国演义》第一九回:「明上今不相救,恐唇亡齿寒,亦非明上之福也。」
来源:修订版
  1. 没有了嘴唇,牙齿就会感到寒冷。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◎语出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。△「唇齿相依」、「辅车相依」
  2. ◎1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晋侯复假道于虞1>,以伐虢2>。宫之奇谏曰:「虢,虞之表也,虢亡,虞必从之。晋不可启,寇不可翫3>,一之谓甚,其可再乎?谚所谓『辅车4>相依,唇亡齿寒』者,其虞、虢之谓也。」 〔注解〕 (1) 虞:周代国名,地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虞城,于春秋时为晋国所灭。 (2) 虢:音ㄍㄨㄛˊ,此指北虢,为周文王之弟虢仲后裔的封地,地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。 (3) 翫:音ㄨㄢˋ,安于习惯而松懈、轻忽。 (4) 辅车:辅,颊骨;车,牙床。 ◎2《左传.哀公八年》吴为邾故,将伐鲁,问于叔孙辄。叔孙辄对曰:「鲁有名而无情,伐之,必得志焉。」退而告公山不狃。公山不狃曰:「非礼也。君子违,不适雠国。未臣而有伐之,奔命焉,死之可也。所托也则隐。且夫人之行也,不以所恶废乡,今子以小恶而欲复宗国,不亦难乎?若使子率,子必辞。王将使我。」子张疾之。王问于子泄,对曰:「鲁虽无以立,必有与毙,诸侯将救之,未可以得志焉。晋与齐、楚辅之,是四雠也。夫鲁,齐、晋之唇,唇亡齿寒,君所知也,不救何为?」
  3. 据《左传.僖公五年》载:春秋时代,晋国与虞、虢两个小国相邻,晋国一直想并吞这两个小国。晋献公计划先攻打虢国,于是派人送良马和玉璧给虞国,希望能够借道攻打虢国。虞国受到诱惑,答应了晋国,晋国因此很快地攻下虢国的一个都城。过了三年,晋国又再度要求虞国借道以便攻打虢国,虞国大夫宫之奇极力劝谏虞公不要答应,他说:「虢国是虞国的屏障,两国互为表里,如果虢国灭亡了,虞国必然也会跟著灭亡。我们不能开启晋国侵略野心,更不能轻忽的引进外国的军队。一次已经太过分了,怎么可以再有第二次呢?谚语所说『颊骨和牙床互相依存,就像是没有了嘴唇,牙齿就会寒冷』的道理,指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情况。」但是虞公不听从规劝,认为晋国不会伤害同宗的虞国,因此答应了晋国的要求。果然晋国灭了虢国之后,就在回程中也把虞国给灭了。典源又见《左传.哀公八年》。内容则是表述鲁哀公八年时,吴国要攻打鲁国,公山不狃对吴王说:「鲁国虽然没有靠山,可是一旦有事情发生,诸侯都会来救援。晋国与齐国、楚国一起辅助鲁国,你要面对的是四个敌国。鲁国就像是齐国、晋国的嘴唇,君王应该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,他们怎么会不救鲁国呢?」后来「唇亡齿寒」就用来比喻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。
来源:成语典

《唇亡齿寒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唇chún嘴的边缘红色部分:嘴唇。唇齿(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两方面)。唇膏。唇裂。唇舌(“嘴唇”和“舌头”,喻言辞)。唇吻(嘴唇,喻口才、言辞)。唇亡齿寒(关系密切,利害相关)。笔画数:10;部首:口;笔顺编号:1311534251
  • 亡wáng逃:逃亡。流亡。失去:亡佚。亡羊补牢。死:伤亡。死亡。灭:灭亡。亡国奴。救亡。兴亡。灭殁卒兴存亡wú古同“无”,没有。灭殁卒兴存笔画数:3;部首:亠;笔顺编号:415
  • 齿(齒)chǐ人和动物嘴里咀嚼食物的器官(通常称“牙”):牙齿。齿腔。齿髓。齿龈。齿冷(笑必开口,笑的时间长了,牙齿就会感到冷。因谓讥笑于人,如“令人齿齿”)。排列像牙齿形状的东西:齿轮。锯齿。梳子齿儿。因幼马每岁生一齿,故以齿计算牛马的岁数,亦指人的年龄:马齿徒增(旧时自谦年长无能)。并列:不齿(不能同列或不与同列,表示鄙弃)。谈到,提及:齿及。不足齿数。触:齿剑(触剑受刀,指被杀或自刎)。笔画数:8;部首:齿;笔顺编号:21213452
  • 寒hán冷,与“暑”相对:寒冬。寒色。寒衣。寒冽。寒带。寒战。寒噤。寒食(节名,在清明前一天。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,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“寒食”)。寒喧。寒来暑往。唇亡齿寒。害怕:寒心。穷困,有时用作谦辞:寒门。寒伧。寒舍。寒窗(喻艰苦的学习环境)。寒酸。寒士(旧指贫穷的读书人)。热暑暖笔画数:12;部首:宀;笔顺编号:445112213444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