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乌桓》的解释

乌桓的解释
拼音: wū huán
wū huán
古族名。东胡族的一支。以游牧打猎为生。秦汉之际迁至乌桓山(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北),故称乌桓。汉武帝以后归附汉朝,开始从事农业生产。曹操东征乌桓取胜后,万余乌桓人迁到中原落户,部分留居东北,渐与其他民族融合。 解释
  1. 中国古代民族之一。本属东胡,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,余众退保乌桓山,因以为号。汉献帝建安年间,徙居内地,与汉人融合。《后汉书.卷九○.乌桓鲜卑传.乌桓传》中见有记载。也作「乌丸」。
来源:修订版

《乌桓》包含的汉字

  • 乌(烏)wū指“乌鸦”:乌白马角(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)。乌飞兔走(喻日往月来,时间流逝)。乌合之众。黑色的:乌亮。乌云。无,没有:化为乌有。文言疑问词,哪,何:乌足道哉?古同“呜”,呜乎。姓。黑笔画数:4;部首:丿;笔顺编号:3551
  • 桓huán古代立在城郭、宫殿、官署、陵墓或驿站路边的木柱:桓表。大:桓治(大治)。〔桓桓〕威武的样子,如“桓桓陈将军,仗钺奋忠烈”。姓。笔画数:10;部首:木;笔顺编号:1234125111
0
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