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鹬蚌相持》的解释
拼音:
yù bàng xiāng chí
yù bàng xiāng chí
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都不相让。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。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,便宜第三者。 解释
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都不相让。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。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,便宜第三者。 解释
- 义参「鹬蚌相争」。见「鹬蚌相争」条。
- 此处所列为「鹬蚌相争」之典源,提供参考。 《战国策.燕策二》赵且伐燕,苏代为燕谓惠王曰:「今者臣来,过易水,蚌1>方出曝2>,而鹬3>啄其肉,蚌合而拑4>其喙5>。鹬曰:『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』蚌亦谓鹬曰:『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鹬。』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6>之。今赵且伐燕,燕、赵久相支,以弊大众,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。故愿王之熟计之也。」惠王曰:「善。」乃止。 〔注解〕 (1) 蚌:动物名。软体动物门斧足纲。体软有壳,大者长八九寸,能产珠,壳可制器。或称为「二枚贝」、「蛤蚌」、「蛤蜊」。 (2) 出曝:打开壳晒太阳。曝,音,ㄆㄨˋ,晒。 (3) 鹬:音ㄩˋ,鹬目鹬科鸟类的通称。种类繁多。嘴、脚均长,体格大小不一。羽毛多为灰、褐等暗色调。常涉水捕食小鱼、贝类及昆虫等。 (4) 拑:音ㄑ|ㄢˊ,夹住、挟持。 (5) 喙:音ㄏㄨㄟˋ,鸟兽等动物的嘴。 (6) 禽:捕捉。通「擒」。
- 此处所列为「鹬蚌相争」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战国时代,七雄并立,互相征战不休。有一次,赵惠王打算攻打燕国,有个叫做苏代的谋士,认为两国互相战争,必然生民涂炭,又担心燕、赵两败俱伤,最后都会被趁机坐大的秦国并吞,就代替燕国游说赵惠王,希望他能够停战。苏代见到赵惠王,并没有直接请他休兵,反而说了一个故事︰「大王啊,我到贵国途经过易水时,看到一只蚌,正把壳打开在河边晒太阳。这时飞来一只鹬鸟,伸出长长的喙去啄蚌的肉。受到惊吓的蚌立刻合拢双壳,把鹬的喙给夹住了。鹬说︰『如果今天不下雨,明天不下雨,你就会被太阳给晒死!』蚌也不甘示弱地说︰『如果你今天嘴拔不出去,明天嘴也拔不出去,很快你也活不了。』双方争执不休,谁也不肯让谁。有一个渔夫经过,就毫不费力地把牠们一起给抓住了。」苏代接著说道︰「大王啊,今日赵国攻打燕国,燕国必然全力抵抗,两方僵持不下,我怕在一旁的秦国就是那个渔夫,会趁机消灭赵、燕两国啊!」赵惠王听了,觉得很有道理,就取消攻打燕国的计划。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「鹬蚌相争」,比喻双方争执不相让必会造成两败俱伤,而让第三者获得利益。
《鹬蚌相持》包含的汉字
-
鹬(鷸)yù鸟,羽毛茶褐色,嘴、脚都很长,趾间无蹼,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、小虫和贝类: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。笔画数:17;部首:鸟;笔顺编号:54523253425135451
-
蚌bàng生活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,介壳长圆形,表面黑褐色,壳内有珍珠层,有的可以产出珍珠:蚌胎(指珍珠)。蚌bèng〔蚌埠(b?)〕地名,在中国安徽省。笔画数:10;部首:虫;笔顺编号:2512141112
-
相xiāng交互,行为动作由双方来:互相。相等。相同。相识。相传(chu俷 )。相符。相继。相间(ji刵 )。相形见绌。相得益彰(两者互相配合,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)。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:相信。相烦。相问。亲自看(是否中意):相亲。相中(zh恘g )。姓。相xiàng容貌,样子:相貌。照相。凶相。可怜相。物体的外观:月相。金相。察看,判断:相面。相术(指观察相貌,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)。辅助,亦指辅佐的人,古代特指最高的官:辅相。宰相。首相。某些国家的官名,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。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。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、化学状态:相态。水蒸气、水、冰是三个相。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,在某一时刻(或某一位置)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,这种数值称“相位”。亦称“相角”。姓。笔画数:9;部首:目;笔顺编号:123425111
-
持chí拿着,握住:持笔。持枪。持牢(把稳)。遵守不变:坚持。持久。持操(保持节操)。持之以恒。主张,掌管:主持。持平。持国。持重。持之有故(立论有根据)。对待,处理:持身(对待自己)。持盈。持胜。扶助:支持。撑持。笔画数:9;部首:扌;笔顺编号:121121124
0
纠错